我院特聘导师尚长荣:戏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发布时间:2015-07-28 发布人: 字号: A A A

7月24日,我院特聘导师尚长荣在《中国文化报》发表文章《戏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对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以下为原文: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政策》甫一公布,我便收到了戏曲界众多好友的激动反馈,我的微信朋友圈在几天里也都被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充实着。其实,自去年10月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我们已能强烈地感受到党和各级政府在传统文化的政策导向、战略部署和具体实施上所做的许许多多实在的推进工作。如今,《政策》出台了,这是继1951年“五五指示”以来又一次国家层面发布的专门针对戏曲发展的重要文件。对于当代戏曲发展来说,这是一场“贵如油”的及时雨,更可谓是一个即将走到荒漠、辨不清方向的迷路人的指南针!

包括九大部分共21条的《政策》,既有宏观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亦有具体到流动舞台车、服装、乐器、灯光、音响购买资金支持的微观举措;既有院团和戏校的人才培养和机制保障,亦有对戏曲在普通大中小学以及社会中的普及和宣传;既有演员“传帮带”的流派传承,亦不乏对剧本创作等幕后戏曲工作的重视;既有对京昆这类大剧种的保护传承,亦加大了对地方剧种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政策》刚刚出台,为时两年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的普查随即展开,这更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国家振兴戏曲事业、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和力度。

《政策》中的各项条目,都是从当代戏曲发展中最棘手、最实际的问题切入,出发点实实在在、举措实实在在、目标更是实实在在,用现在的一句流行词,就是“接地气”。它的出台考虑到了基层最广大的戏曲从业者,更考虑到了戏曲发展所遭遇的许多基础问题,没有遮掩,没有回避。它不仅为全国的戏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未来发展的空间,更令这一众“泛娱乐时代”的边缘人重拾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让戏曲人真正认识到时代所赋予的神圣的社会责任。

我出生在梨园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的是民族戏曲。在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我经历了“戏改”,也经历了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政策指引下迎来的新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代召唤下,在我们戏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一大批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并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回首几十年的历程,党的文艺政策对民族戏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戏曲也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出现了不少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比如,对戏曲文化生态和环境保护不够,观众日益流失;受利益诱惑,戏曲人才纷纷改行或是把戏曲剧场改造成娱乐场所;对戏曲的生存发展失去信心,片面强调因循守旧,陷入僵化;病急乱投医,质疑甚至责难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戏曲艺术的发展道路。凡此种种,皆令许多有志于从事戏曲的人才对这个行业充满了忧虑。对此,我们应理性思考,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应及时地学习、领会、吃透《政策》精神,真正树立起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并始终围绕着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这一根本目的与宗旨。

这些年来,我曾跟随中国文联的“送欢乐下基层”队伍和中国剧协的“梅花奖艺术团”到基层边远地区开展文艺志愿活动,也曾参与上海京剧院举办的“京剧万里行”“京剧走向青年”等大型巡回演出。在这些活动中,我真切地体会到,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兄弟,无论是学界精英还是青年学子,只要我们真诚地向他们奉献高水准的演出和足以感动他们的作品,他们定会回报给我们对民族艺术真切的热爱。这些年来,我更看到许许多多的基层戏曲剧团,在艰难的条件下仍不失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不失戏曲人应当秉持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创作演出了很多老百姓喜欢的优秀作品。生活经验与艺术经历一再告诉我们:戏曲与人民有着天然的不可割裂的血肉联系,人民需要戏曲,戏曲更需要人民,国家政策的出台、实施与惠利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

作为戏曲工作者,我们既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坚决拥护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又做艺术上的明白人,让传统融入时代,服务社会,更要做感知和体贴人民冷暖的知心人,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有担当、有情怀的戏曲人。

来源:中国文化报

 

导师简介

尚长荣在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研班授课

尚长荣,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京剧院艺术指导,中国戏剧界首位梅花大奖得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传承人。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等。代表作品有《曹操与杨修》《廉吏于成龙》《贞观盛世》《姚刚》《敬德装疯》《黑旋风李逵》《将相和》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