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特聘导师王舸谈舞蹈与舞剧的创作
发布时间:2015-04-20 发布人: 字号: A A A

4月16日上午,继王玫老师之后,名家讲坛迎来了我院特聘导师、著名舞蹈编导王舸老师。早在王玫老师的课堂里,她就已经言明:相比王舸老师,她更偏重理论一点,而王舸更偏重实践一点。果不其然,在一个上午的讲座中,王舸以自己的几部经典作品为例,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向学员们讲述了自己在舞蹈、舞剧创作过程中累积的具有实操意义的宝贵经验。

王舸在讲座中

王舸首先介绍自己作品的总体特征。他说,常常有人用“接地气”、“有故事”这样的词来评价他的作品,在他看来,这样的评价其实是非常准确的。在他的创作实践中,一直坚持着创作要来源生活、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选材加工的理念。这一点在他2007年的作品《父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部舞蹈作品中,王舸截取了“父亲”平凡又孤独的一天作为表现内容,生动地再现了空巢老人偶有的欢愉、常有的孤单和那种“虽有亲而不在”的悲哀。作品体贴入微,真实感人。

 

接下来,王舸谈到了自己近年来舞剧创作观的转变。他坦言,自己早期的一些舞剧作品,是从“舞剧是从戏剧展开的舞蹈”这个理念出发创作完成的。但是这里面存在着问题:首先,因为舞剧的表演形式决定了它难以像话剧那样,展现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其次,舞剧本身也不以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自我定位,而是要以舞蹈为表现重点,灵活的选用调度方式,将不同的戏剧点串联起来去概述一个故事。正是对以上两点的觉察,让王舸对舞剧的理解从“舞剧是戏剧展开的舞蹈”转到了“舞剧是从舞蹈展开的戏剧”。

 

随后,王舸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自己从事舞蹈、舞剧创作的实践经验第一,从舞蹈出发。舞蹈或舞剧的创作应该先去找“可舞的点”,然后再思考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将这些点连接起来。第二,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因为个性的东西在舞台上不容易被观众所理解,所以在舞台上要突出某一类人身上的共性而不是某一个人身上的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人物的经典神情、动作和形象来。第三,善用道具。道具的选择要格外用心,所选择的道具如果能符合“有寓意、有故事、有象征性”的要求,往往能给舞蹈或者舞剧增色不少。第四,保留心理空间。这里的心理空间有两层意味,一是在舞台上要处理好“实写”和“虚写”的关系,运用恰当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二是要开放的处理故事结局,保留多种可能性,为观众留下思索和想象的空间。

王舸与中青七班学员合影

 

王舸,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著名舞蹈编导,曾荣获第十三届文华杯导演奖、桃李杯、全国舞蹈大赛文华舞蹈节目创作一等奖等。主要舞蹈作品有《千红》、《桃夭》、《阿婆的幸福生活》、《父亲》、《中国妈妈》、《汉宫秋月》、《过早》、《凤悲鸣》等,舞剧作品《骑楼晚风》、《徽班》、《东厢记》、《红高粱》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