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怀臻谈新编淮剧《武训先生》
发布时间:2017-05-15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17年5月22日,上海淮剧团创排的新编淮剧《武训先生》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演,这是我院特聘导师罗怀臻继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大获成功后,时隔近20年为上海淮剧团再度量身打造的原创作品。日前他在接受柏林自由大学视觉传媒人类学硕士嵇晓静采访时,解读了对该剧的创作。

 武训饰演者梁伟平在排练中

嵇晓静(以下简称“嵇”):罗老师,您好!我想了解下,新编淮剧《武训先生》的创作初衷是什么?希望通过这个戏来表达什么?

罗怀臻(以下简称“罗”):数年前一张希望工程女孩的照片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一双干裂的手握着一支铅笔,一双充满对知识渴望的大眼睛,引起了全中国支持学龄儿童教育的风气。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武训,产生了创作武训剧本的冲动。经历了多次创作修改,在今年五月新编淮剧《武训先生》将在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上正式与观众见面。

武训先生的故事对当代人有着很深刻的启迪——对知识有崇高的敬畏、对人生有执着的信念。一个清末的农民,仅凭一个人生信条,用一辈子的时间践行一件事。他化缘乞讨,兴办义学,在受尽欺凌,经历人生百味的过程中依然不忘初心,纵使十年的积蓄被盗,始终未曾放弃,甘心从头开始,继续为守护创办义学的梦想而倾尽余生。在世人看来,武训历经磨难30载,最终建成义学,一雪前耻,应当理直气壮地改善生活条件。然而,并没有,他仍旧过着衣衫褴褛的乞丐生活,不忍吃一顿饱饭,穿一件新衣。在戏中有一个场景特别让人刻骨铭心:他蹲在自己修建的学堂外墙角边,听着学堂里孩童朗朗读书声却不敢踏足入内,在他心目中教育的殿堂是神圣的,而他仅仅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乞讨者,无法与这文墨书香之地划上等号。在此刻,也许任何“优越”的生活都会给他带来一种原罪感。剧中的武训一生都在躬行实践着利他主义的道德观,和当下许多利己主义的社会现象形成强烈的对比。我们且不开展两个道德观的学术讨论,单就武训其人所传递的“信仰成为一种生活”的精神在当下社会是有极其深远的推广意义的,所以我们很希望通过《武训先生》这个戏让人们引起共鸣,引发观众乃至社会的集体思考。

 

导演韩剑英与主演梁伟平排练沟通中

嵇:新编淮剧《武训先生》刻画了一个为了实现梦想躬行一生的乞丐形象,于当下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罗:在快速消费的今天,我们看到了社会中存在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其实追根溯源,正是因为缺乏自我教育意识、缺乏对知识的敬畏心。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大众受教育程度也逐步提升,人们越来越认同知识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然而,当人们只注重对收入的追求、物质的渴望时,那么对知识的尊崇和敬畏感似乎也在慢慢降低。可以说,武训精神是我们当下希望工程的一个反射,即支持全民教育,提高国民素养。其实,教育的过程是对一个人素养和能力的综合考验,也是人生不断实现自我提升的一种追求。现今社会中,良好教养的塑造,不仅仅是死读书、读死书,通过高考改变个人命运,更深层次目的是通过学习将知识转化为人格,做一个知书达理的文明人,以文明待人,也被人以文明的方式对待,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到那时,也许在当下社会所发生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不合乎文明礼仪的事件就不会再发生了。

当然,在当下,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可喜的现象,人们越来越注重对传统、国学文化的复兴和传播,比如中央电视台之前开设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在我看来就相当有意义,引起了许多人对传统的关注及对文化的致敬。诚如我在新编淮剧《武训先生》的创作一样,剧中武训在兴办义学后,主要以《三字经》、《女儿经》,《千字文》等传统文化内容教书育人,开立“蒙班”和“经班”,让孩子们在巍巍中华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养分,提升自我。可以说,致敬传统,振兴国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主演梁伟平(饰武训)和王琴(饰梨花)对戏中

嵇:对于新编淮剧《武训先生》在整体打造上会有一个怎样的构想?

罗:淮剧起源于农村,成长于大都市,这对于一个剧种而言,是一次用审美眼光提炼到饱满,加工到精致的过程。曾经地方戏曲的一些经典形象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人们怀念经典,崇尚复古。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审美时期,无论对戏曲人物的提升和再造,还是对唱腔、剧本的改良和完善,都需要戏曲内容本身有着更多的质感和内涵。当下社会正处在一个情感文化的转型期,80后、90后、包括00后的年轻人正处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塑造和转型期,戏剧剧作者要捕捉到这个特殊敏感点并凝结于作品中。给当下社会的启发,不仅是在形式和表现上求新求变,更需要提升自我的文化修养,追求自我超越,这是一种情感的回归,是都市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对自我修行的回归。

新编淮剧《武训先生》是将淮剧的传统形式通过都市化的融入感再次提炼,可以说是进入到了都市新淮剧的2.0时代。更加注重舞台的质感,舞美的体现,从审美上回归戏曲本体,制作上回归纯朴本质。现代戏曲形式丰富多样,剧目也是层出不穷,然而,我们在此之中看到了太多的虚华和繁复,刻意传递给观众视觉、听觉的冲击,而忽略了创作本身。我始终坚信,有诚意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观众,不忘初衷的表达才能真正开拓市场。

淮剧的探索创新之路走了很久,但还远远不够,一个剧种需要有生命力地活着,必须不断地在发展中实践和进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传统戏曲现代化”和“地方戏曲都市化”的探索实践,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为戏曲开拓一条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道路。我也衷心希望通过新编淮剧《武训先生》能给观众带来又一场戏曲精品盛宴,让观众看到戏曲在发展中突破自我束缚,不断前行的进取和决心。


剧情简介

二十岁的武训在姨夫家帮工三年,本想领到工钱回家置地娶妻,谁知张老辫欺负武训不识字,在帮工契约上做了手脚。武训三年帮工分文未得,与其相恋三年的女佣梨花也被卖他人。武训悟出朴素道理:穷人若想不被欺负,必须读书识字。他决定乞讨筹钱为穷人办学。十年后,武训积攒了一笔可观的资金。未料被盗。眼见十年乞讨得来的钱财一夕之间化为乌有,武训决定从头再来。三十年后,武训出资兴建的三所义学相继开馆,义丐武训亦成为受人尊重的“先生”,他购置了田产,收取租金,保证义学运转,而自己却仍然身着百衲衣,行乞于街市巷陌,在四面八方朗朗的读书声中,五十九岁的“千古奇丐”武训先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新编淮剧《武训先生》主创班底除编剧罗怀臻、领衔主演梁伟平、舞美设计韩生等《金龙与蜉蝣》的原班人马外,也邀请到了导演韩剑英、服装设计潘健华、唱腔设计赵正芳、作曲配器王啸冰等业界实力派创作人员加盟其中,名家打造,回归本体,是一出极具都市审美和传统风范的新编大型剧目。

来源:上海淮剧团微信公众号


导师名片

罗怀臻,著名剧作家,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起,致力于“传统戏曲现代化”和“地方戏曲都市化”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剧本创作涉及昆、京、淮、越、沪、豫、川、甬、琼、秦腔、黄梅戏及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芭蕾舞剧等剧种或形式。代表作品有淮剧《金龙与蜉蝣》、昆剧《班昭》、京剧《建安轶事》、越剧《梅龙镇》、甬剧《典妻》、川剧《李亚仙》,舞剧《朱鹮》、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出版著作《西施归越》、《九十年代》、《罗怀臻剧本自选集》、《罗怀臻剧作集》(3卷)、《罗怀臻戏剧文集》(6卷)。作品曾获得各种国家级文艺奖项逾百种。部分剧作被译为英、法、日、韩等国文字出版演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