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策展人访谈录》之范迪安: 塑造当代中国文化形象
发布时间:2015-05-20 发布人: 字号: A A A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策展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美术博物馆学研究30余载。

活跃在策展界、艺术界三十余年的范迪安,被奉为“中国第一代策展人”,无论是宏大叙事主题策展、学术探究学理策展,还是既往艺术家、当代艺术家个展策划,他都在“国家性”和“国际性”的思维中找到恰如其分的注脚。

从中国到世界

采访者:从“中央美院时期”、“中国美术馆时期”再到今天,您一直保持对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关注和研究,一方面争取其在国内产生应有的社会文化功用,另一方面更着力将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展示和交流平台拓展到国际上去,为中国艺术在国际艺术舞台的正面出场创造了机会,也一定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范迪安: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谓“在国际艺术舞台的正面出场”,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的文化环境所构筑的“语境”之中,多种合力不断汇集、共同促进的结果。在20世纪的“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很多,改革开放更是加快了中国艺术家吸收和借鉴西方艺术的步伐,并伴随着社会变革的丰富现实,以及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形态,在当代文化层面上具备了与国际艺术对话的条件和水平,在文化建设和文化战略层面也应当把握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艺术界开始逐渐形成对中国艺术的普遍关注,并日趋呈现出带有需要性的趋势,我想这种趋势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两点,第一,是出于西方当代艺术发展的内在需要。发端于19世纪末的西方现代艺术进入到80年代,已经在态势上显现出某种程度的“后劲不足”,而此起彼伏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和艺术观念,对现代以来的艺术理念进行消解,对传统的艺术手法和风格进行挪用、融合,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逐渐消失,艺术的社会性内涵和形式语言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继而生成一种综合性的发展趋向。第二,全球化进程进入到20世纪末,在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多元文化主义”观念成为新的主流,这是西方的文化、思想界在面对各种社会危机之后对传统主流价值观进行的省思,也是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以蓬勃的态势进入当代发展的非西方民族国家所辐射出的影响。

2008年“合成时代:媒体中国——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展览现场

2012年德国卡塞尔“大道之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

朝向未来

采访者:最近刚刚成立的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由您担任主任一职,这个“策委会”是基于什么样的目的和条件成立的,又将在哪些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范迪安:今天,策展在中国的发展突出表现为两个重要特质:其一,经过培育与探索,展览策划和策展人这两个原本西方艺术界形成的概念和专业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当代发展进程中的有生力量,策展领域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文化的特色日益引人注目;其二,策展作为思维性和实践性的结合,越来越彰显出跨学科的特质,联系了艺术历史研究、美术馆学、艺术批评、艺术管理、视觉文化研究等不同的专业领域,以一种综合的动力机制形成了策展自身的理论框架和工作方法。因此,策展人制度的深化,在展览策划中如何做到引导创作,如何做到推动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都是策展的应有之义、应尽之责。策展在中国的发展一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归纳和总结,另一方面要继续探讨未来的路向,最重要的,是建立学术机制,建立好的学术精神,形成学术规范,坚持学术标准,展开学术评判,得到社会关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