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5——策展一期谢少强
发布时间:2016-01-28 字号: A A A

谢少强,策展一期校友,黑龙江省美术馆信息部负责人

 

2015关键词认知迭代 互联网思维

刚刚过去的2015年,如同一支夜空中燃起的烟火:迷离而短促,但是,也如烟火燃爆的刹那:绚烂而多姿。其实,相比烟火,2015年更像新宇宙的爆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均在此间盛放。随之而来的信息时代由于移动互联网终端低价潮的到来,而变得触手可及,却又躁动不安。

一旦传统的价值观念被一层层剥离,裸露在外的只能是人性之核。

当P2P信贷惊起难回头、O2O模式烧红半边天、手机制造者战国逐鹿、股票市场跌宕起伏,2015年的互联网金融可谓繁花似锦。2015年,于我而言,更是一场头脑风暴的洗礼。一个人很难置身其外,他很快会被这种潮流裹挟其中,影响你此后的生命轨迹。

今天,跳出2015年,站在时间的维度回望,在我,这场风暴应该起于2015年的5月11日。这一天我下载了一个名叫“小米金融”的app,并成功地购买了“活期宝”。第二天,我看到了收益,并且我还好奇地把全部金额赎回到了银行卡,发现瞬间到账,尽管只有可怜的几毛钱的收益,却让我震惊了好一阵。也许,你会说,“别大惊小贵了,支付宝早就实现了,而且更为靠谱,因为它依托的是马云的阿里巴巴”。没错,正是这种看似不太靠谱的现象开始流行,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我们可以选择不再接受银行的拖沓甚至傲慢,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了和银行议价的可能,只要我们愿意——这是我们的自由;以银行为顶端的资本市场开始崩塌,这个时代正在到来,它叫互联网,确切地讲是移动互联网,一个远在“地边”的穷小子可以拿起一款价值不到三百元的智能手机就能购买价格不等的理财产品,进而和银行“叫板”,只要他愿意——这是他的自由。

也正是在这一年的五月底,在某种机缘的安排下,我来到了北京,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主办的首届“中华文化走出去视觉艺术策展人研修班”。在北京五环外、生长有满池浓绿荷花的风度嘉园,接受了“集中营式”的半封闭培训。期间,我被紧锣密鼓的名师课程不断拷打着:在中国,现实中的策展与理想中的策展是如此不同,但是它们应该同时存在于每一个有志于策展的人心中,交融翻滚。让我感动的是,组织策展班的老师奔波的背影和年龄不一、价值观各异的一群人面带的笑容。就在我们结束了这次培训,有人意外发现荷塘冒出了浅红色的荷苞。这次“策展事件”必将在我之后的 “职业生涯”中留下些什么,至少,当我打量中国地图时,不再是冰冷的地名与想象的风景,它开始有了新的温度并浮现出微笑的面容。

 

在北京归来的不久,我去了武汉,在九月中旬的湖北、在不再燥热的凌晨,迎来了我生命的延续——女儿的出生!当我看着她与我神似的眼睛与开阔的脑门,我开始幻想起她喊我“爸爸”的样子。更过分地是,我已经开始勾画起她活动的未来世界的样子——一个由互联网搭建起来的认知基础的社会。这里,人与人的连接更为紧密且便利,信息霸权成为过去,女孩子交流服装时不再仅仅是款式与风格,她们可以随时通过数据、通过3D打印把衣服创造出来——只要她们愿意。而这一切都与2015年有关,一个她出生的纪年。

从武汉回到哈尔滨的2015年年末,我开始奔忙于研讨会与讲座以及为此搜集资料、制作PPT、撰写论文之间。当然,我也开始反思这是怎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下如何去解读艺术类似的主题。在地域艺术、现代艺术的思考与阐释中,我与延边大学、母校东北师大的“一小撮人”分享了我的所思与所感,我试图说明在今天这个小众化、社群化的时代,艺术创作乃至展览如果不去思考互联网社会这一层面是不可想象的。

 

2015年,我的2015年,就在这种融入、感恩、期待与反思的人生经历中度过了。置身2016的岁初,给人一种“一切都好像变了、一切都似乎没变”的幻觉,然而,只要再往前稍稍回想,我会发现2015年奠定的认知方式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给予的。这种认知上的迭代开始让我们关注人自身,而不是什么其他的剥离人本身而存在的价值。人会不断地与其他人发现、寻求连接,进而在融合、碰撞中创生出一种新的可能,这或许就是互联网思维的最终表述。2015年,我唯一在电影院看的影片是根据冯唐的小说改变的同名电影——《万物生长》,是的,2015年冒出地面的新的事物都在“万物生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