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四期苏妮娜:向深度迈一步——第四届飞天奖电视剧优秀评论奖获奖心得
发布时间:2016-01-06 字号: A A A

2015年12月26日,第四届飞天奖电视剧优秀评论奖获奖名单公布,我院中青四期校友苏妮娜的文章《国产电视剧精神品质现状考察》(合著)荣获二等奖。以下为苏妮娜获奖后对电视剧的故事性进行思索的心得体会。

写故事的人,要懂得人心,懂得人心中的沟壑和山水。有这样的故事,才是重中之重,而别的东西可以靠技术来提升。

——苏妮娜

在当今这个年代,讲故事的技艺仍然是一门绝学。这个时代仍然在强烈地渴望故事,一点不因为故事的遍地开花而有所减弱。我最羡慕的,仍是那些把故事讲好的牛人。那么是不是应该追问,什么故事是好的故事?放到电视剧中,那就是,你要知道,决定一个电视剧“好看”的是什么东西?

如果是视觉媒体,首先会有人告诉我们是视觉和听觉的品质。我们追求更大的屏,然后再在每一分钟放更多帧的画面,这样观众的眼睛就会很忙碌。我看到徐皓峰说,同样一个电影,放在大银幕上看是有说服力的,因为电影银幕展现出的细节多,信息多,一切就具备合理性,放到电视上播,就看不到动人之处,因为直觉上应该具备的东西被省略掉了。他说的这个道理,似乎是和看绘画要看原作、听音乐要听现场一个道理,是因为有些东西是物理性的,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首先也是感应物质、接受信息的物质器官而已。但是如果把这个观点盲目夸大,把它作为品质的唯一来源,就容易跑偏。我们做出的电视剧,就会变成把一切空白点都填满,让所有感官都处于饱和状态。眼睛和耳朵一忙碌,脑袋就会觉得吃得很饱,没有功夫质疑情节了。其实,这样的剧是禁不起推敲和回味的,它强调的是外在的品质。

电视剧的品质还是要聚焦在故事性当中,那才是内在的品质。关于这一点,也会有人说只在于情节和冲突等戏剧性的饱满。很多讲编剧的著作说,那些收视率高的电视剧集,尤其是欧美的编剧团队,对于每一集出现了几个小的情节冲突,几个大的剧情转折,都是有严格控制的。在这种制作理念下,类似早几年的韩剧和台剧那种“注水”的情况大概可以避免了,但是人物的命运过于跌宕,感情的选择过于纠结,遭遇的麻烦和灾难过于频繁和夸张,情节的线索过于错综,终究是在写人物的外部,而没有写到人的内部,这是很多电视剧的通病,它很曲折,但是不动人,说白了与生活中的人物实感离得太远。

可见,贴近人物内心,不能依靠感官刺激和奇观化呈现,而是应该凭借着对于当今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了解,对人的精神性困境的表现。换句话说,写故事的人,要懂得人心,懂得人心中的沟壑和山水。有这样的故事,才是重中之重,而别的东西可以靠技术来提升。

这篇文章,举近些年来比较有影响的《悬崖》《步步惊心》为例,并以《当幸福来敲门》与《渴望》相比较,分别论述了好的电视剧其精神性内涵分别有哪些,以及这些电视剧在故事和层面是如何完成这些精神性命题的。在此不赘述。

电视剧的所谓深度,所谓品质,常常为人诟病。奇怪的是,人们常常是边骂边看,仿佛已经接受:在所有讲故事的艺术形式里,唯独可以允许电视剧肤浅。想想看,这种习惯性观念,可谓自欺欺人,却偏偏如此流行。从一个国家和时代的宏观角度考虑,一个收看人群最广、影响程度最深、与生活互动最频繁的文化传播样式与艺术形式,怎么可以粗糙肤浅?所以,追问电视剧的精神性品质问题,这是个看似背时、不引人注意的问题,但自有它的重要意义。从个体的角度,我猜测,所有严肃创作和喜欢故事的人心中都会浮现出这样的问题,因此它更是必要的。面对这么一个大的命题,我和我们的课题组,尤其是学术带头人,也都清楚,穷尽几人之力,也未必能回答,遑论我和张颖老师所写的这样一篇数千字的文章,只是这个课题的中间部分,没能展现这个课题的全貌。但是,我们毕竟触碰了这个创作与研究的核心地带和敏感位置。如果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那我们这些不搞创作,却想把艺术创作问题捋清楚的研究者,可能就是上帝专门用来搞笑的角色。但是,舍却我们自身的困窘和局限不论,单独看看影视业的现状,影视也是近年来作为最吸金的行业,不应该有人对它的品质问题做出评估、考量和思索么?如果不去回答这个问题,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东西,不都是重复浪费掉了么?哪怕是小众范围的,哪怕是视野有限的,只要开始这种思考,我总觉得会向着好的方向迈进,哪怕只是一步的距离。

创作者,有对自己内心的体察,有对众生的悲悯,更有对世间万物的觉知。我相信那些萌生了故事嫩芽的心灵,都有着这种诉求。而这种美好只能出现在有品质感的故事当中,这不是大数据告诉我们的,而是我们的心告诉我们的。虽然我写的是研究文章理性文字,但是惟愿能为这事多走一步,多说几句。

校友名片

苏妮娜,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四期校友,辽宁省文艺理论研究室《艺术广角》编辑。从事文艺理论评论的组织、策划和写作。曾获中国文联第八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首届东三省电影论文评论奖一等奖、第四届飞天奖电视剧优秀评论奖二等奖等。针对当代的影视、文学、戏剧等艺术门类,发表评论已逾十万字。见诸《中国艺术报》《文学报》《辽宁日报》等报及《中国图书评论》《名作欣赏》《当代作家评论》等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