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一期刘嘉军:扎根生活 坚持原创
发布时间:2015-12-28 字号: A A A

由中广联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员评选出的“2014年度优秀剧本”表彰结果近日揭晓,研修院中青一期校友、陕西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书记刘嘉军凭借作品《我在北京挺好的》获得原创作品鼓励奖。为此,我们特请刘嘉军为大家讲述编剧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揭示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以飨读者:

《我在北京挺好的》一剧,我从2011年5月开始创作,到2013年4月完成,用了几乎整整两年时间。两年时间,我调动以往所有创作经验,生活积累,深入建筑工地采访,与那些来自农村的朋友促膝长谈;700多个日日夜夜,点灯熬油,废寝忘食,搜集资料,抽丝剥茧,苦思冥想;其间辛苦,搞过创作的人肯定能理解个中滋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下面我就这部作品的创作谈谈我的一点感想。

首先,这部作品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最初制片方想通过外出民工每年回家过春节,表现我们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反映三十年来国家的变化,以及浓烈的亲情、乡情。但在具体创作中,我发现按照这个思路,人物生存空间、人物命运,人物情感都无法展开。经过反复思考,一个月后,我打破了原来的创意,重新编织故事,构架人物,形成了现在这个剧本的基本框架。

其次,这部戏调动了我以往的创作及生活上的积累。

第一、1994年,我创意策划了一部电视剧《温州人在西安》,主要讲述历史底蕴最深厚的古城西安,与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温州,这两个地方的人在观念上的冲突。每个星期天,我都骑上自行车到温州人的聚集地西安康复路、李家村去采访。这些温州人都是来自浙江农村的农民,改革开放后,他们四处经商,吃苦耐劳,非常具有商业头脑。这部电视剧后来改名叫《南来北往》,由张嘉译、颜丹晨、扈强主演,1999年在很多台播出。这为我写农民工进城经商打下了生活基础;1995年,由我独立创作的四集电视剧《火凤凰》在宝鸡凤县开机,我到剧组住了一个月。该剧由荆明华主演,在央视播出。凤县地处秦岭山中,有很多三线建设的军工企业,八十年代,这些军工企业很多迁回城市。如在《我》剧的创作中,把女一号和女二号设计成姊妹关系,后来妹妹因为六十年代看不起病,送给了军工企业一家人。这样一来,八十年代,农村来北京的姐姐,与北京某商场营业员的妹妹发生矛盾就有了个人及社会历史变迁的意义。

第二、家庭和朋友的生活源的调动。八十年代,我们家住在西安文艺路,我是眼看着李家村由最初零零散散几个租住摆摊的温州裁缝的城中村,慢慢变成一个大市场。我母亲退休前在一家国营商场工作,商场从原来的四平八稳的计划经济到允许个人承包柜台,对营业员思想观念的冲撞,身份变化这个过程我很熟悉。这对我把握谈小爱和徐晓媛这两个人的心理轨迹很有帮助。

我的同学朋友圈中,工商、税务、教师、工人、小贩什么职业都有,这也是我的生活源之一。比如,曹力章最早被定位为一个中学老师,但在创作过程中发现,他与我们的主要人物勾连有些牵强,就把他设计成了工商局的干部。

最后,我采访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第一、从大的方面,了解三十年来中国发生的大事。农民工什么时间可以进城了;抢购风是什么时间;北京最早一批倒爷,包括秀水街的变迁,霍尔果斯口岸最早的一批中国商人等;非典是哪年发生的;汶川地震是什么时间;三十年来流行歌曲的变化;人们服装的变化;通讯工具的变化,比如什么时间出现BB机,什么时间有了砖头块手机,以及最初的模拟机等等。

第二、我多年一来一直养成了采访的习惯。记得2000年,我到陕西铜川山大沟深的惠家沟村,一个星期,吃住在村里,喝的是窖水,走的是山路。后来创作出了三集广播剧《郭秀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全国三百家地方台播出。为了《我》剧生活写得更扎实,我到建筑工地上去,到民工中去,请他们喝酒聊天。同时也采访周围我认识的,从农村出来打工的朋友,获得了很多震撼人的细节。

作家柳青曾经说过:“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影视创作其实也一样,同样要付出巨大的体力与脑力劳动。但是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播出,能给大家带来欢乐,能给观众一点启示,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同时,在创作中,因为一个精彩的细节,一个突然跳出的火花,那种惊喜和兴奋也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所以我才会不辞辛苦地一直坚持在创作之路上。

校友名片

刘嘉军,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一期校友,陕西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书记,国家一级编剧。2011年获得第七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编剧的电视剧《保卫延安》曾获全国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十八届“飞天奖”长篇类三等奖;电视剧《硝烟背后的战争》曾获第二十九届“飞天奖”长篇类提名奖;电视剧《我在北京挺好的》,剧本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度优秀电视剧剧本,获“2014年度优秀剧本”原创作品鼓励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