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九期李力:关于电影《旗》的影像化改编
发布时间:2015-09-29 字号: A A A

金鸡奖作为中国电影界专业性评选的最高奖,电影《旗》在第三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获得三项提名奖:最佳儿童片提名奖,最佳导演提名奖,最佳音乐提名奖。一部小成本电影能同时获得三部提名,实属不易。因此,我们特邀本片编剧、中青九期校友李力为大家分享她在电影《旗》的影像化改编方面的经验。

获奖证书

《旗》海报

小说的发现与选择

小说的发现与选择,即选择故事与人物都具独特性的题材。电影《旗》改编自贵州女作家王华的同名中篇小说,它以它的独特性吸引了我。

《旗》剧照

人们常常关注失学儿童,《旗》却另辟蹊径关注“失教”老师。随着村里的小孩跟着父母去城里打工,一个教了几十年书的村小老师面临“失教”的命运。为保留村小,等开花老师请来村里唯一的适龄儿童——自闭症儿童端端来上学,就这样,老师和只认“旗”的自闭症学生共同书写了一段独特的师徒故事。

改编小说的过程

在改编小说过程中,我觉得可能做了两点比较有意义的事。一是将村小老师的文雅名字改为“等开花”——在这个以等姓为主的村子,也较为自然。这个名字不仅有错位感、新奇感(五十岁的男老师,叫做开花),最重要的,它是一种人物状态。二是在电影里增加了“傩戏”这一濒临绝种的戏剧。一来用傩舞表现民俗文化,引起视觉陌生感与画面形式美感。二来傩戏与剧本主题、与等开花这个人物有血缘关系,是精神的一致。傩,快要消亡了,村小学生也快没有了。傩与村小一样,都是稀贵的东西,都是非物质文化,都要保护。

《旗》剧照

电影观即世界观

每次改编的小说,除了故事好看,人物有独特性以外,其实我最看重的,是有思想性。

在小说的结尾,在教委的干预下,老师被迫将学生送走,结果自闭症儿童在残校撞墙而死,老师失去村小,母亲失去儿子,师母也因为想争取学生被河水卷走......小说《旗》很深刻,也很残酷(如世界本身一样),令人反思。但我认为电影观就是世界观、人生观,我改编电影时希望有暖意,带给观众希望,所以常常在结尾温情化处理。最后,失踪的端端,凭借等开花老师之前所讲的:有旗的地方就有学校,硬是自己找回了木耳村小,给母亲、给已去县城当“随军”教师的等开花老师及观众带来希望。

现实很黑,过程很暗,但真的希望有希望。

文/李力

校友简介

李力,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九期校友、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主要编剧作品有:电影《都市童话》《夏天,有风吹过》《旗》;曾获2012年科隆电影节最佳影片,2011年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电影提名奖;2015年金鸡奖最佳儿童片提名奖等。著有影评散文集《众妙——阅读电影之美》、学术专著《电影色彩学》(获高校影视学会“著作类”一等奖、北京市精品教材)、《影视摄影艺术学》、《镜头在说话》、《拍摄最美大自然》(译著)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