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长一期杨志刚:抗战正剧当新而不俗、新而不怪
发布时间:2015-09-08 字号: A A A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的抗战正剧《黄河在咆哮》让荧屏前的观众们眼前一亮。日前,我院秘书长一期校友、山西影视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杨志刚在《中国艺术报》上发表了《“简单故事复杂人物”的抗战正剧——山西“造”电视剧<黄河在咆哮>观后》一文,指出抗战题材电视贵在创新、难在创新,电视剧创新必须要接地气,要法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越矩,才能新而不俗,新而不怪。

电视剧《黄河在咆哮》海报

杨志刚在文中谈到,近些年,广大电视剧主创人员不断更新创作理念,大胆探索,开阔思路,横空出世了如《亮剑》这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具而又颇具新意的优秀作品,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美中不足的是,有的抗战电视剧注重了有意思,忽视了有意义。为了创新,为了给其增加“笑点”,添加“泪点”,设计“煽情点”,制造“悬疑点”,或用狗血、离奇的情节推进故事,出现了“手撕鬼子”“裤裆藏雷”“手榴弹炸飞机”“一箭射三寇”等荒诞情节;或用武侠传奇剧的手法写抗战剧,把抗战英雄塑造成飞檐走壁的“奇侠”、“刀枪不入”的“神兵”;或剑走偏锋,在边缘题材上挥洒笔墨,出现了黑帮抗战、叫花子抗战、风尘女子抗战、军统特务抗战等另类题材的影视剧。这些抗战题材电视剧虽然新则也新,但走了形、变了样,滑入了“三俗”的泥潭,偏离了基本价值体系,背离了大众的审美标准。如果任此风蔓延,泛娱乐化将会一点一点吞噬其应该给我们带来的严肃历史反思。

杨志刚认为,抗战题材电视剧首先要有意义,其次要有意思,只有意义没有意思观众不爱看,意义失去了传播的媒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了“天上的彩霞”,落不了地。主旋律只有插上美旋律的翅膀,才会传入千家万户,才会更好地发挥其“载道”“化人”的作用。而光有意思没有意义,则是舍本求末。

抗战正剧贵在创新,难在创新。电视剧《黄河在咆哮》远离了雷剧、神剧、穿越剧,做到了“传奇不离奇,戏剧不戏说,传情不滥情”,回归了抗战作品源于生活、尊重历史的正道。“该剧在人物塑造、叙事角度、故事推进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观后令人振奋,有一种雨后清气扑面来、浩然正气心中生的感觉,为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进行了有意的探索,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这再次证明,‘正剧’完全可以拍得好看,思想性和观赏性并不冲突,二者绝对不是二元对立关系。”杨志刚在文中写道。

电视剧《黄河在咆哮》剧照

杨志刚指出,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永远的记忆,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是永恒的主题,故此,新颖表达是广大电视剧主创人员崇高的艺术追求。抗战题材电视剧只有不断创新,观众才会爱看、常看,正能量才能得到更加广阔的传播。《黄河在咆哮》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电视剧创新必须要接地气,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性格的塑造,不能离开历史背景与文化土壤,主创人员必须要有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厚实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法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越矩,才能新而不俗,新而不怪,才能做到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来源:中国艺术报

校友简介

杨志刚,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第一期全国省级文艺家协会秘书长研修班校友,山西省山西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