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县7期刘宏祥:《黄河纪事》创作随笔
发布时间:2015-08-26 字号: A A A

近日,我院地县7期校友、陕西省延川县文联主席刘宏祥创作了版画新品——《黄河纪事》。对此,研修院特别邀请刘宏祥与各位校友分享他的版画创作心得。

《黄河纪事》(木刻)全景(51x313cm)

谁晓得?

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

几十几道湾里几十几支船,

几十几支船上几十几根杆,

几十几个艄公来把船搬。

高亢苍凉的信天游又一次在脚下的秦晋大峡谷里回荡。一支载满瓷器等货物的大木船在浑浊汹涌的波涛中一上一下,船上六个赤身半裸的后生在老艄的指挥下,死劲地搬着沉重的橹杆,快速向黄河下游的永和关渡口驶去。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对于住在黄河之巅的我来说,早已司空见惯。

我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个秋天,我背着行囊独自过黄河到山西永和关写生,因为我祖父母的奶儿白斗南大伯就住在这里。不料他在前几年随儿子搬迁到永和城里了。恰巧碰到大伯的五弟白云南,教了大半辈子书的五叔将教师的儒雅风度与黄河汉子的豪爽有机地融为一体,他利用永和关独特的地理优势,率两个儿子在黄河边开饭店,经营船只摆渡,为秦晋两岸的过往客人提供方便。谈话中得知永和关自古以来就是关津要隘,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五叔的带领下,我参观了永和关古老的商业街。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有著名的“同兴恒”“九如恒”“兴盛奎”“隆盛魁”四家老字号骡马大店以及五叔的父亲、人称“七老爷”的白承萃开设的“萃丰公”日用百货门市。村里还开设染坊,油坊,酒坊,瓷器店,中药铺,木匠铺,铁匠铺,高常福饭馆,高进禄剃头店等五六十家手工作坊。每天有八九条船穿梭于黄河的东西两岸。勤劳朴实的白氏族人,他们用马帮、驼队从汾阳、孝义、太原一带将布匹、药品、生铁等物资贩运回来,再用船只运到河西发往陕甘宁蒙等地;同时把河西盛产的皮毛、甘草、盐巴等运往河东进行交易。街道里,驼队、马帮、商客熙熙攘攘交织在一起;河道里,船只来来往往号子声不断,白家人在黄河上搞长途货物运输,上至内蒙的包头市,下至韩城的禹门口。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永和关的白氏族人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黄河纪事》(木刻)局部图

行走在岁月沧桑的街道上,踏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摸着用黄河鹅卵石修砌的石墙,一排排百年以上的老窑洞和老作坊,历经风雨,处处散发着历史的体温,一座座店铺被锈迹斑斑的铁锁将军把守着。街道里很寂静,没有一个人,偶尔从拐角处窜出一只鸡或一条狗,看到有生人来,便惊慌失措,转眼间就跑得不见踪影。行走在幽深狭窄的古巷道里,仿佛让人穿越在历史隧道的时空中,领略那独具魅力的黄河文化和黄土文化。村后一棵有着千年树龄的老槐树,粗壮高大,枝繁叶茂,四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被村民们作为神树供奉起来。微风一吹,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向人们诉说着永和关渐行渐远的历史。

村后的拐沟里有一个不知何年修建的庙宇群,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地聚集在一起。每年农历二月二、腊月二十三,这里有为期三天的庙会活动,山西晋剧团、陕西秦腔团在这儿助兴演出。沿河两岸方圆几十里的乡亲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他们怀揣着各自的梦想,虔诚地跪在各路神神面前,烧香磕头,祈求神灵保佑他们人财两旺,四季平安。赶庙会的另一项任务是物资交易,有卖米花糖、有卖锄镰镢头的、有卖毡卖席的、有倒卖牲口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那种热闹非凡的场面至今令人难以忘怀。不幸的是这些庙宇群在文革运动中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坏,神像被红卫兵推倒,庙宇的石料被修了沟口的引水工程。唯有一股细小的清泉从沟底发出“咕咕咕”的呜咽声,缓缓汇入到不远处的黄河里。

永和关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吸引我一次又一次走进这个神秘村庄,感受古老的商业文明和厚重的人文历史。一次次和老人们的攀谈,让我了解到永和关鲜为人知的美丽传说,一次次穿越古街深巷,让我感受到那段不平凡的峥嵘岁月。

《黄河纪事》(木刻)局部图

今年六月,我以永和关为原型,结合黄河两岸独特的民情风俗,创作一幅名为《黄河纪事》的木刻作品(51x313cm)。将永和关当年繁华的商业场面再次呈现给世人。为了突破创作中形成的固有模式,在当代著名画家李习勤、赵振川、冯山云等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对草图进行反复研究,仔细推敲,多次修改,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作品才得以面世。在创作的过程中,一个人汗流浃背地伏在画案上,以刀代笔,放刀直干。把自己对黄河的情,对永和关的爱,尽情地用刻刀深深地游走在木板上。虽然很累很累,但看到木板上的作品一天天成型时,那种快乐是外人所无法体验到的。

前一段时间,当我再一次走进永和关时,发现它和周边村庄没有什么两样。当年许多古老的建筑物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安有玻璃门窗的新窑洞和水泥平板房,红墙绿瓦,大门紧锁,一条鲜红的标语映入眼帘:“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宽阔笔直的沿黄公路穿村而过,破坏了村庄原先的格局,让人一眼从村南看到村北。河滩里的抽沙船机声隆隆,公路上的拉沙车像甲壳虫你来我往。当年“萃丰公”老字号一线7孔窑基本全部倒塌,院外破败不堪的大门伫立在肆意疯长的荒草中,一幅刻在大门上的对联字迹还是那么苍劲有力:“克勤克俭家道兴,是奕是训子孙贤。”它昭示着白氏后人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优良美德,与隔壁一户镶有瓷片花里胡哨的大门形成极大的反差。

《黄河纪事》(木刻)局部图

我的心情像打碎了五味瓶似的,有着说不出的伤感。如今再也看不到永和关街道里那繁华的交易场面了,再也看不到那充满厚重历史的一排排老作坊了,再也听不到河道里船工们那嘶声裂肺的号子声了......

村后的那棵老槐树静静地矗立地在黄河边,默默地注视着黄河,好像是在等什么!

文/刘宏祥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校友简介

刘宏祥,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第7期全国地县级文联负责人研修班校友,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研究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版画艺委会委员,陕西长安画派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延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刘宏祥黑白木刻》、《刘宏祥版画小品集》、《宏祥版画作品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