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平实的场景——中青四期校友王争平谈摄影作品《发现鄂尔多斯》
发布时间:2015-05-12 字号: A A A

编者按:新浪图片“摄氏2014”年度摄影师评选于3月28日在北京揭晓。经过2轮投票和多轮复议,共15名摄影师获得提名。其中,我院中青四期校友、包头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争平获得年度纪实摄影师提名。王争平谈及自己的入选摄影作品《发现鄂尔多斯》时说道:“摄影是内心情绪的表达。顺其自然,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平实的场景。”以下为新浪图片记者对王争平的采访:

王争平作品《发现鄂尔多斯》组图

记者:《发现鄂尔多斯》这组作品是哪年开始拍摄的?

王争平:这组作品是在2011年开始拍摄的,当时我在拍摄选题《走西口》时经过了鄂尔多斯,看到了当地的发展,很震惊。然后就很想用影像去记录我所见到的鄂尔多斯。

记者:你之前的作品《我的心情草原》、《蒙古马》也是与内蒙古相关的题材,为什么呢?在同一个地方,你是如何找到不同的拍摄点?

王争平:内蒙古是生养我的土地,作为一名摄影师,我觉得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拍出好的作品。虽然以草原为拍摄题材的摄影师很多,但每个摄影师的文化背景和对世界的认知不同,所表达出的思想观念也不同。我其实是在通过拍摄内蒙古,来表达在当今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记者:去年有很多报道内蒙古环境污染的作品,你会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吗,你怎么看待现在草原的生态和文化?

王争平:因为精力有限,所以我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我是人文摄影师,会重点拍摄人文相关的题材。我对环境一直在关注,但没拍摄过。早年内蒙古因为开矿,环境污染很严重,沙尘暴也很多。但这几年,政府重视了,开始在裸露的土地上种植被,我感觉比起以前好了很多。

记者:在《发现鄂尔多斯》这组作品中,有一种讽刺和荒诞的气氛在里面,这是你主观上想要表达的吗?

王争平:我在2010年拍摄鄂尔多斯的时候,并不知道这里会变成现在人们口中的“鬼城”。我只是对它的发展感到震惊和好奇,想要记录下来,没有带着某种特定的主题去拍。我认为摄影的表达方法分为意象和具象,这组作品中更多的运用了意象的表达方法。我只是在形式上更为主观,但在拍摄内容上没有带强烈的个人观点。 我希望观者自己从作品中去感受。

记者:什么样的瞬间会让你想要按下快门?

王争平:摄影重要的是过程,我一般不会轻易按动快门,只有在我思考后,也是在我心静的时候,才会按动快门。很多人拍照时会很激动,但我内心一直很平静,我认为平和的心态很重要。

记者:拍摄过程中有什么意外吗?有哪些让你深有触动的地方?

王争平:拍摄经历30多年了,在草原上游走30余年,所以故事有很多。记得2011年,我来鄂尔多斯时,认识了很多来这里淘金的农民工们,他们每小时拿15-20元钱,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还经常露宿街头。这和鄂尔多斯的繁华反差很大。后来我经常凌晨 两三点去拍他们。这给我的印象很深。

记者:你认为一个摄影师的影像风格重要吗,你怎么看待自己的影像风格?

王争平:我认为我的影像风格是基于我本身的文化积淀和社会阅历。现在中国式的影像语言很泛滥,我认为那是缺少个人思考的结果。我学绘画出身,并且很喜欢西方艺术,所以我会看很多西方的经典作品,从中吸取养分。我认为摄影是一种精神和信仰,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有成熟的风格。

记者:摄影师如何开拓题材拍好它?面对当下中国现实你会更关注哪些方面?

王争平:2014年前我选择拍摄了好多题材,但后来我发现要拍好的作品,重要的是不断的学习,升华自己。不一定非要在题材的选择上耗费太大的精力,这样反而会束缚住自己。我认为以平常心去对待摄影就会拍到自己满意的作品。

 

王争平(左三)

王争平,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四期校友,内蒙古包头市文化馆副研究员。作品《北纬45》、《心情草原》获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蒙古马》系列获第24届国展金奖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