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海外二期校友杨越峦:应该认真研究长城摄影
发布时间:2015-05-05 字号: A A A

“和同学们报告一下,我在山西拍长城呢”,“前两天去拍了拍燕长城、中山长城”。杨越峦似乎所有的足迹都与长城有关。作为一名摄影艺术家,杨越峦和长城有着什么样的情感关联?于是有了这篇访谈。

杨越峦

ALAC:祝贺您的展览成功举办。作为一名摄影艺术家,您的名字几乎和长城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长城”几乎成了您的标签。

杨越峦:长城是我们祖先的一个伟大的创造,从它开始建造的那一天起就以实用为目的,主要是用作战争准备的。由于古人的智慧与认真,长城具有了实用功能之外的审美特征,被后人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甚至成为国家的文化符号。

但是,长城的辉煌都是古人创造的,我们对长城的骄傲与自豪,都是在沾祖宗的光。作为后人,我们对长城并没有多少贡献,甚至可以说是长城的破坏者。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也是长城建造者的不肖子孙。甚至直到今天,长城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依然在被破坏着。

所以,我不赞成把长城偶像化,也不应该把文学的比喻与实体相一一对应,否则就会产生难以厘清的问题。与长城的雄伟高大相比,或者说在长城残垣断壁的沧桑面前,百姓的生活是丰富多样的,既有仿佛亘古不变的停滞,又有现代生活的植入,穿越与荒诞感交织。在偏僻的长城周边,现代生活的烙印也在一点一点地呈现。我想用影像来呈现的就是这种存在与变化。当然,就像面对山川万物一样,面对长城,先人这样一个伟大的创造,一部浸透着民族精神与情感的历史大书,我肯定会有自己对自然、对历史、对生命、对时间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自然会融入作品之中。或许这正是当代性的体现。

ALAC:看得出来,您对长城有着很深的感情。多次拍摄长城,一次次造访长城,一次次在长城边扎帐篷过夜、与天上的星星对话,您与长城的关系已经非同一般。

杨越峦:是的。如果我们真的是尊重长城,珍视祖先留下的世界文化遗产,而不是浅薄地仅仅拿长城来说事,不是用来作秀和作践,那么我们就应该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把长城保护得更好一些,把长城背后的历史文化研究得更透彻一些,就应该关注、重视和改变长城沿线百姓的贫困生活。作为摄影组织工作者和摄影家,应该认真研究长城摄影,建立起科学的学术体系,使我们的长城影像真正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摄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LAC:由海外二期校友、中国摄影画廊主任张晓蓉提议并策划、您这次在中国摄影画廊搞的长城摄影作品展,社会反响不错。您的长城题材作品走过了一个什么样的创作路径?

杨越峦:这次展览严格来说是我的第一次个人作品展览。我想通过这个展览大致反映一下自己拍摄长城的足迹,或者说展示一下我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所以从整体上看可能不够整齐,风格不够统一。展览共展出作品35幅,但是很明显的是,近期拍摄的作品占了大半部分。

本次展览距离参加研修院“2014赴美视觉艺术策展人研修班”学习归来有5个月的时间。回来后,我真正地拍长城只有一次,就是春节期间在山西大同周边与河北张家口拍摄的那5天。但是这5天拍摄的作品却在这次展览中占了1/3。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赵宇总结了我拍摄长城的三个阶段,他说的是1.0、2.0、3.0阶段。说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足迹由河北的长城,走向了全国的长城;拍摄风格由写实到写意再到当代。他说的有道理,因为他是对我的作品最了解的人。他的说法来自于从所展示的作品的角度,并不完全等同于拍摄的角度。因为我拍摄的作品数量很大,而能展示的数量却很少。

ALAC:看到您近期拍摄的作品,相对而言,还是有变化的。不知是您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还是自身对艺术的理解有了新的内容?

杨越峦:几年前开始拍摄长城时的思路是比较单一的,随着拍摄的深入,思路逐渐拓展,拍摄的角度和方法就呈现出了多样性和丰富性。关注长城的当下性,关注长城与当下生活的关系,反思我们自身与长城的关系,应该是近期长城摄影的一个特点,或者说这个观点在经过美国的学习后得到了强化。

ALAC:作为研修院海外二期的一员,赴美21天策展人研修班的学习,对您有什么收获么?

杨越峦:在美国研习21天,毫无疑问收获是很大的,因为我们很努力、很刻苦啊,听课、交流、观摩,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瓣用。说开拓了视野,冲击了观念,汲取了营养,都不为过。

ALAC:研修院以校友的成就为荣。祝贺您在艺术之路上取得更大成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