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二期校友夏磊:美国当代艺术一瞥
发布时间:2015-01-28 字号: A A A

夏磊,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海外二期校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展览部工作人员,每年参与组织各类展览20余场。参加研修院组织的“赴美视觉艺术策展人研修班”后,作为一线策展人员,夏磊深有感触,在《上海美术》杂志发表《美国当代艺术一瞥——参加2014赴美视觉艺术策展人研修班有感》,以下为原文。

今年9月,我有幸参加由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和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共同举办的“2014赴美视觉艺术策展人研修班”。在21天的时间里,我集中收集了大量的美国当代艺术的资讯、信息,通过参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现代艺术美术馆(MOMA)、惠特尼美术馆、苏富比拍卖行、宾州法尼亚大学、阿奎维拉画廊、佩斯画廊等机构,通过美国知名独立策展人的专家授课、机构考察,通过走进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工作室,了解美国艺术的发展现状与工作模式,了解策展人、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可谓收获颇丰。

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参观中,在绘画区我一路经历了古典主义绘画、中世纪油画、现实主义绘画,到19世纪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再到美国的波普艺术、达达主义、抽象派、极简主义......在感受世界绘画艺术史辉煌历程的同时,我们也不免感慨美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迅猛。关于“当代艺术”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法国《前卫》艺术杂志主编米叶女士认为,所谓“当代艺术”产生于1960至1969年代,确立于80年代,形成于二战后的美苏文化冷战的时代背景下。第二种说法是“当代艺术”在西方自70年代起,渐渐取代“先锋”(前卫)的说法。1964年美国人劳申伯格夺得威尼斯双年展大奖是“美国艺术”在欧洲确立,并赢得国际地位的划时代标志。正如迈阿密“无题”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策展人奥马尔所指出的:“我们的艺术不是随便被扔到这个时代的,一切的当代艺术都可以追述到艺术史”。

参访行程中有一站是前往费城,当我们的大巴驶入这座美国曾经的工业之城,每隔几个街区就会见到大大小小、各具风格的壁画,他们内容各有不同,但都主题鲜明,震撼人心,令人惊叹不已。这些便是费城壁画项目,现在已是全美最大的公共艺术项目,在行政总监Jane Golden的带领下,机构一路从小型城市办事处成为了全美最大的壁画项目,他们一直坚持着艺术能够点燃变化的信念。30年间,壁画艺术项目通过一个个合作的过程将艺术家和社区紧密联系起来,在扎根壁画创作传统的同时,创作出转变公共空间和个人生活轨迹的艺术作品。项目每年在社区有50至100个壁画和公共艺术项目,其中包括藏品保护的修复项目。壁画项目还针对青少年健康行为设计了专门的艺术教育项目,并且通过项目给众多青少年和成年人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学习机会。每年,约12000名居民和游客参观了壁画项目的室外艺术画廊。这些室外作品已经成为费城的公共景观的一部分,也是自豪感和灵感的源泉。壁画项目已经创作了超过3800块壁画和公共艺术项目,让费城成为了国际认可的“壁画之城”。

我们还参观了一座拉美裔博物馆——巴里奥博物馆,该馆的宗旨是展示和保存在美国境内的波多黎各以及其他拉美裔的艺术和文化。通过丰富藏品、多样展览和出版物、双语公共项目、教育活动、艺术节以及其他特别活动,来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大众介绍加勒比和拉美裔深厚的艺术和历史文化。通过不同项目来吸引年轻人群,让他们成为博物馆展览和活动的常规参与者。博物馆在45年前,由艺术家和教育家拉斐尔•蒙塔内斯•奥尔蒂斯与一批意识到主流美术馆及博物馆大多忽视美国拉丁裔艺术家的家长、教育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共同创建成立。自创立以来,美术馆便致力传播和推广拉美文化,从而成为了巴里奥地区的艺术奠基石以及纽约市的宝贵艺术资源。在波丘园我们看到由黑人创作的作品“黑熊”,黑熊是美国当地特有的物种,作者借此表现在美国黑人的生存境遇,那些不同类型的黑色辫子是黑人流行的发型特征,残缺的手指似乎在揭露黑人的生活境遇与苦难。

在PACE画廊,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意味深长的作品——一些用玻璃制成的水滴,解说是黑人的眼泪,也或者是石油,反映一个民族因为资源的掠夺遭到了战争,给他的人民带来了不幸。在惠特尼美术馆展出的Jeff Koons的波普艺术展,除了表明的明星效应、那些亮晶晶的展品、性之外,能看到的是Jeff对当时美国消费主义文化的控诉;还有值得一提的是911遗址,在我看来这是个相当震撼与感人的当代艺术作品,四方形的双子塔地基作为基石,水不断的从上往下流入深深的谷底,四周钢板一圈刻那些遇难者的名字,站在旁边既安宁、又心情沉重,如同德国柏林的犹太人纪念碑一样,那是对死难的纪念、对灵魂的敬意、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在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系学员黄懿懿及读纽约艺术管理的Judy的交谈中,我意外得知哲学是他们必读的一门课。从一定程度上说,美国当代艺术已经不单是一种审美艺术,正在或已经成为一种观念艺术。或许有人认为美国当代艺术正在走向艺术的反面,然而我认为,对于艺术语言的探讨仍是有意义的,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的发展。

在与Moma国际项目部主任Jay的访谈中,Jay说:“Moma错过了最好的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时机,现在太贵了。1990年代,世界不少博物馆都没有意识到中国当代艺术会有这样的发展,他们也不知道在中国发生了什么导致了这一切。”由此,我不由想到:中国当代艺术向西方学习了这么多年,但不管是绘画、装置还是新媒体始终没能摆脱西方的“原型”。这也是中国艺术家能挤进成交额的国际前列,但却得不到国际艺术界的认同的原因。普遍缺乏艺术原创性、缺乏作品的精神内涵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局限因素。中国凭藉自己数千年文化底蕴和独特优势,应该担当起某种文化职责,去创造真正属于中国的优秀艺术。

参访期间,我们还和艺术家张洪会面,作为美籍华裔的著名艺术家、策展人、高居翰的学生,他对于中国文人画的痴迷令人印象深刻。他的中国水墨与摄影结合的作品名曰“二生三”,为老子道德经所悟,这种中国文人情怀给人很大的震撼。此外,我们还在走访艺术家工作室的过程中结识了两位中国艺术家——崔飞和宋昕,崔飞运用中国传统书法元素抽象地来做当代装置作品,在简单的黑白调子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中国书法的气韵,那种天地之气。宋昕的作品是剪纸艺术,使用传统手工制作的工艺,加入了她自己对纽约这种城市的感受,通过剪裁城市春夏秋冬不同变化的照片,来表达自身作为一个华裔艺术家的思考和感知。在美国看到这样的作品让人感到相当亲切,或许这就是一种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吧。

巴里奥博物馆

费城壁画项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