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菲:“北京好声音”,孤独地吟唱
发布时间:2014-12-06 发布人: 北京日报 字号: A A A

11月15日下午,演员杨菲(右二)在陶然亭公园野草陶然文化讲堂向市民传授鼓曲技艺。实习记者 邓伟摄

 实习记者 徐颢哲

“真没想到我唱的北京琴书能让库区的老百姓流泪,这么好的一门艺术可不能断在我手里!”北京琴书表演艺术家王树才结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慰问演出回到北京,圆满的演出令年近五十的老王在脑海中一次次回味,但又欣慰不起来——偌大的北京城,他是目前唯一还活跃在舞台上的北京琴书专业演员。

除了位列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北京琴书,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韵大鼓、铁片大鼓等曲种也面临传承危机。这些极具特色的“北京好声音”,基本都以单人说唱,配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的形式演出,一旦绝响,怎不让人扼腕痛惜?

唱的人少,也没人爱学了

不久前在民族文化宫上演的“北京曲艺抢救性保护工程优秀青年曲艺人才展演”上,王树才的一曲北京琴书《鞭打芦花》唱毕,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郭富民直追到后台,就为了赞一声“树才,声音太棒了”。可郭富民并不知道,王树才竟是北京琴书的“独苗”。“关老的其他学生都离开舞台,去干别的营生了。”作为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的关门弟子,王树才的语气里满是无奈。

每个周二上午八点半,王树才都会准时出现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北京琴书课程。这个只有四个人的曲剧班成立于2012年,面向全国招生。在课堂上,与王树才声情并茂的示范相比,经过两年培训的四个孩子明显逊色许多,这让老王在课后眉头紧锁地发牢骚:“他们离传承人的水平差远了,还剩下两年,真让我着急!”而由于报名者少以及先天条件不够等因素,曲艺班自2012年后就未能顺利招生,走出教室的王树才不禁感叹:“唱的人少,也没人爱学了。”

铁片大鼓的情况比北京琴书也好不了多少,目前专业的铁片大鼓演员只剩下三四个,也难怪铁片大鼓的代表性传承人王淑玲常念叨:“专业演员到我们这代基本就断层了,年轻的没有接上,真不知道我们退了该怎么办!”

慢活儿遇上快消时代

北京琴书听着简单,实则大不易,讲究词、字、劲、味,对演员的发音、吐字以及表演都有很高的要求。“仅仅是《长寿村》中的一句‘谁都爱听长命百岁这句吉祥话’,我就折腾了整整半年时间,才达到关先生的标准。”王树才回忆起自己刚跟着关学曾学北京琴书时的场景,不无感慨,“北京琴书说似唱、唱似说,台上除了伴奏,就只有你一个演员,这得需要多强的舞台掌控能力啊,功夫不到哪能行?”

不过,当慢工出细活儿的“北京好声音”处于快速消费的时代,尴尬难免。在梅花大鼓代表性传承人杨菲看来,时代早就变了,“我们的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来自于传统的宫廷艺术,欣赏需要较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子,现在年轻人听的基本都是流行音乐,听不懂也不愿听鼓曲。”杨菲的说法并非捕风捉影,如今在北京的天桥曲艺茶社等地,依然定期有曲艺上演,只是观众基本都是老北京,鲜有年轻人的身影。

要学以北京琴书、京韵大鼓为代表的京味儿鼓曲,“从小讲一口京片子”的北京孩子是最佳人选,但让王树才痛心的是,“最佳人选”在当下可遇不可求。“我们这行有进口,却没出口,大家都盯着成绩出得快的唱歌跳舞去学,越是冷门的越是没人学,从此陷入恶性循环。”王树才说。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介绍,传统曲艺还没有被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本科教育体系,“主唱演员、伴奏、创作人才都没有系统培养机制,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寻找好苗子和好段子

一个周六下午,在陶然亭公园野草陶然文化讲堂里,一身红衣的杨菲身边围着一群花白头发的学生,个个笑容灿烂。成立个人曲艺工作室的杨菲每周都会在这里授课,目前有二三十位学生定期跟着她学习梅花大鼓、京韵大鼓,学生里有大人也有孩子。“老太太们热情高,中年女士们学得巧,最有希望的还是带的几个孩子。”

最让杨菲骄傲的是今年不到9岁的韩坤彤,这棵杨菲培养了两年的好苗子,刚获得了今年的“全国少儿戏曲大赛”京韵大鼓的全国一等奖。谈起爱徒,杨菲满脸自豪,“坤彤很有灵性,给她纠正发音一点就透。”韩坤彤的父亲表示,女儿非常喜欢京韵大鼓,希望能坚持下去,把这门传统曲艺发扬光大。

在铁片大鼓名家王淑玲眼里,传统曲艺本身也需要有所改进,“一场就是一个多小时,这已经不太符合现在的观众口味,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最精彩的内容。”王淑玲这段时间新收的学生王俪菲是一名民歌歌手,谈及学习铁片大鼓的经历,王俪菲笑言,能把铁片大鼓和民歌的唱法融合创新,对自己帮助很大,也算是为传承尽了绵薄之力。

杨菲已经开始尝试转变,一次比赛中,她在梅花大鼓《霓裳羽衣舞》中突破传统表演方式,加入舞蹈的元素。“不过,这让台下的几位老先生很不满,他们认为还是应该按老一套来。”杨菲顿了顿,随后用满是坚定的口气说,“没有争议,也就不叫创新了,我还要尝试下去。”

小知识

北京琴书:源于河北廊坊及北京郊区的五音大鼓,演员左手持鸳鸯板,右手执楗击鼓,同时说唱,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技巧,旋律简洁。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演员左右手同时击鼓并说唱,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与四胡,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

铁片大鼓:北方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汉族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演员演唱时左手持铁片,右手执楗击鼓,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风格通俗朴实。

梅花大鼓:脱胎于清代中叶、产生于北京的清口大鼓,一人打鼓说书,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长于在叙事中抒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