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长三期田伯平:与书法结缘 参悟内在生命
发布时间:2016-03-31 字号: A A A

近日新科奥斯卡影帝莱昂纳多来到中国,主办方将一幅写着“天道酬勤”的苍劲书法送给了他,这幅书法作品出自我院三期秘书长班校友、北京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田伯平之手,而“天道酬勤”也是田伯平对于自己人生的深刻感悟。以下为田伯平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的谈话内容。

感谢姥爷当年的严苛

出生于1958年的田伯平3岁时来到北京,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姥爷不仅是一名教授,是非常杰出的书法家和教育家,还是一名地下工作者。童年时代的田伯平有着“上房揭瓦”的顽皮,为了调理他的性情,姥爷在田伯平四五岁时,开始教他在家里的砖上写粉笔字,一边认字、一边练字。等到6岁时,田伯平拿起了毛笔。

田伯平回忆道:“我那时并不爱写字,但每天姥爷都要求我写50个字,他晚间下班回来会检查,对着宣纸勾勾画画,品评我哪个字写得好,哪个字有欠缺,特别严格,我那时就跟现在的出租车司机似的,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想着欠我姥爷50个字。”有一次田伯平以自己不舒服为理由没有写字,结果姥爷回家后硬是把他从床上叫起来,完成了50个字的任务。“姥爷特别厉害,我做得不好,他就拿把塑料尺子打我。姥爷去世后,人家问我‘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你都铭记在心吧?’我说:‘只有音容,哪有笑貌啊’,他对我特别严格,很少看到他有笑脸。”

而由被迫学书法到自觉地喜爱书法,田伯平说要归功于他12岁时的一次“比赛”。那时,田伯平因为毛笔字写得好,闻名于街坊四邻。一天,有一位热心人说自己认识另外一个学习书法的同龄孩子,有意促成一个擂台,让两个孩子比试一番,田伯平对于自己当时的紧张记忆犹新,“比赛前一天我忐忑得一天没吃饭,一宿没睡好觉。”比赛时,由田伯平先运笔成书,让他意外的是,他落笔之后,那个孩子却主动认输不写了,“他后来还来我家向我姥爷请教过很多次书法。”这场“比武”,让田伯平突然有了成就感,由此,他对书法也真正萌发了兴趣,他开始主动地钻研,笔力、笔法由此突飞猛进。“那时邻居家贴的春联都是我写的,小朋友一起玩时,看见门口贴的春联就羡慕地夸我,说字儿真漂亮。”

田伯平书法作品

艺不压身

其实,田伯平并不只拥有书法这一技之长,小时候的他除了书法,还学了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姥爷强加给他的爱好,可是现在都成了他傍身的本领,成就了现在的他。所以,田伯平喜欢放在嘴边的一个词是“艺不压身”,唱歌、跳舞、乐器、说相声等等,他都可以轻轻松松来上一段。

由于博才多艺,田伯平的心态也富有弹性,充满了活力。现在58岁的他看上去风度翩翩,就像只有40岁。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艺”又在各方面成为田伯平书法的滋养与灵感。比如,他在音乐、舞蹈中可以感受到书法的抑扬顿挫,在书法中可以体会到音乐的轻重缓急;而古典诗词的浩瀚文思则让他在自己的书法中找到悠远的情怀。这些触类旁通的“姊妹艺术”无形中提升了他对书法的领悟。田伯平说:“都说师传承、师造化,师传承是你要学习、传承下去,可是能从天地大美、人生悲喜中领悟到什么,就要看你的造化了。”

田伯平认为,艺术虽然有共性,但是艺术家也必须要有独自风雨的坚守与求索,由此,形成自己对于天地自然的感念,化为笔下的灵动情韵,“如果只是单纯地临摹前人,而没有自己的创造,就算临摹几十年,也不会形成自己的风骨,如果观者说你的作品和谁谁一模一样,那不是褒扬,而是一种悲哀。”

田伯平

学书法不用非要童子功

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放大了人们内心的贪婪,追求名利的速成与浮躁致使整个社会在精神上匮乏滞涩,而柔舒典雅的书法,是对治物欲症候的一剂良方。可惜,大多数人对于书法徒有爱好之念,却因没有基础,或担心难以静心坚持,而生胆怯之心。对此,田伯平鼓励大家抛却种种顾虑,他说:“不同于小提琴等其他艺术种类,需要童子功,再由岁月的量变产生质变,书法是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的,反而是太小年纪学习书法,会因理解力不足而难以领略其美妙。”

田伯平说:“我自己身边有许多成年人家庭、事业都繁重,好不容易下决心练习书法,半年没见到成效,就半途而废了,这很可惜,其实,书法对于生命的滋补是润物细无声的,也是日久天长方能窥见的。练习书法时心一定要静,呼吸平稳、气沉丹田,意到笔随,润峭相同,心情、思想、力度都融入到书写一笔一画的美感当中,正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在书法中去沉入无所挂碍的忘我境界。这样,就进入了既轻松又安适的状态,只有意境和墨香,没有了这喧嚣城市的杂念、躁动,得到的是字里行禅般的智慧与入定。”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