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三期许亚玲:建立戏剧工作室 传承发展淮海戏
发布时间:2016-07-29 字号: A A A

7月8日,研修院中青三期校友许亚玲个人工作室“许亚玲戏剧工作室”揭牌仪式在江苏省洪泽湖畔水釜城举行。

许亚玲在揭牌仪式上致辞

揭牌仪式现场

许亚玲出身于梨园世家,她的母亲杨秀英是上个世纪著名的淮海戏表演艺术家,被世人誉为“苏北的江水英”。母亲在镜子前水袖长衫、细眉红唇的扮相让年少懵懂的许亚玲对戏曲一见倾心。家庭的熏陶促使许亚玲在年幼时就走上了淮海戏表演的道路。她曾师从著名京剧名家宋长荣、王元喜、李金鸿、王道津、盛红茹等,学习唱、念、做、打,练就了一套过硬的基本功。

许亚玲从艺30余年,为大众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她的主要代表作品有《秋月》《大唐女帅》《赶集》《回娘家》《夜深人不静》《姐妹花》《临时爸爸》《老县长的第二春》等。她的表演既有淮海戏自身风格的热情、幽默、奔放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又能紧扣时代脉搏。她在继承淮海戏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剧种乃至曲艺的演唱技巧,清脆中见圆润、明亮中带醇厚。

身为艺术名家,许亚玲对淮海戏创作与演出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说,一个作品能体现出一个演员的功力和文化素养,淮海戏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谈及淮海戏她总是津津乐道:淮海戏的传统剧目很多,素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单出”之称。淮海戏不仅是地方小戏,也是革命小戏,在战争年代,很多老艺人为了保护家园,在枪林弹雨里,边行军边为大家演出。经过多年摸爬滚打,许亚玲精心编排的喜气十足的《回娘家》终于亮相春晚。她说,淮海戏又叫拉魂腔,所以希望自己的每一次演唱都能拉住观众的心和魂,让更多人了解淮海戏,喜欢淮海戏。

许亚玲总说,淮海戏是唱给老百姓的戏,淮海戏必须要扎根于人民群众中,我们不仅要在舞台上演,还要在街头演、在乡村演。这些年她和她的团友们走遍全国,在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苏等地先后演出了多部拿手戏,从剧场演到广场,从城里演到农村,让广大观众大饱耳福眼福。现在淮海戏的好风光、二泛子、串十字、喜调、彩调等10多种曲调,老百姓都非常熟悉和喜爱,这些优美动听的声腔,清新曲调的演绎,无不渗透着许亚玲的一番心血。

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连云港、淮安、宿迁、徐州及盐城等地区,迄今已薪火相传两百多年,2008年淮海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亚玲工作室”既是传承机构,也是学术研究和艺术交流平台,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挖掘整理戏曲文物艺术资料,师徒传承等形式培养优秀戏曲表演后备人才,为戏曲艺术发展做出新贡献。


校友名片

许亚玲,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三期校友,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主度,江苏省淮海剧团一级演员。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省“333”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主演作品有:《秋月》《回娘家》《赶集》《夜深人不静》《大唐女帅》《三拜堂》《赶集》《草包村长》《樊梨花点兵》《临时爸爸》《老县长的第二春》等。曾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大赛优秀剧目奖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