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老常读常新,千载之下有余情——中青九期红袖编导实验戏曲《李陵悲》获好评
发布时间:2016-08-03 字号: A A A

远去了你的背影,模糊了我的眼睛。望断了山穷水尽,看见了柳暗花明。历史不老常读常新,千载之下有余情!

——《李陵悲》编导红袖

7月16、17日,由我院中青九期校友红袖编导的实验戏曲《李陵悲》在鼓楼西剧场成功上演。

李陵

李陵是一个在历史上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是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一生充满了国仇家恨的矛盾。《李陵悲》主要描写这样一个故事:李陵与匈奴作战,因寡不敌众而诈降。汉武帝闻之震怒,司马迁替他辩护惨遭宫刑,后忍辱负重写下《史记》,在书中对李陵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因出使匈奴而被赶到北海放羊的苏武,是李陵在异国他乡遇到的知音,十九年后荣归的他仍念念不忘大漠的故人。纵使相见不相识,死后也要与你重逢,李陵的思念越过了阴阳界。

苏武(左)与司马迁

在看过《李陵悲》后,著名编剧王兴东、著名导演王好为、编剧张佑晨对本剧作出如下评论:

王兴东(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蒋筑英》《黄克功案件》编剧)

虽然是个小剧场,三个人的戏,但挖得很深。

忠、孝、节、义都离不开人性,从历史背景挖掘人性的深度,很有意义。司马迁这个人物引进得非常好,苏武写实,李陵写意。李陵、苏武、司马迁这三个人物,被用现代手法组合到了一起,这么一嫁接就变成了一个寓言体,历史故事演绎得很悲壮,很有戏。

如何看待历史?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千秋功罪由后人评说,这个很有意思。《李陵悲》突出了李陵这个焦点人物,无论从写史的角度,还是从和苏武对比的角度,这个人物都很有现实意义。虽然是历史上的一个冤假错案,可对现代人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因为能够使人引起很多联想。

李陵这个人物,即便看完戏,也让人很纠结很同情。历史,它委屈了多少人、冤枉了多少人、扭曲了多少人?哪朝哪代都有被委屈被冤枉被扭曲的人。这个戏的人物立住了,这个戏还能唤醒人潜在的人性和良知。

李陵

王好为(电影《瞧这一家子》《哦,香雪》、电视剧《武生泰斗》《徐悲鸿》导演)

构思的切入点巧妙,时空自由。李陵与司马迁是心理交流,现实与虚幻穿插得漂亮。念白很新颖,加上不同流派的唱,发挥了演员的特长。舞台很简洁,但创作很严肃。

李陵、苏武、司马迁,三个人都是富矿,不得了,都值得做,而且能做出好东西。更何况将三个人纠结在一块,三个人的内心冲突太剧烈太巨大了,特别是司马迁和李陵。

司马迁,受了那么大的耻辱,却志存高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旷古未有。李陵,出身于英雄世家却留下千古骂名,与苏武形成对比,等于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可他不甘心,内心的自我冲突,那种挣扎能震撼人心。苏武,已过了挣扎期,内心干净,意志力强,对家国的感情不动摇,有一种骨子里的豪迈和坚毅,也有矛盾和斗争,现实和人生追求反差太大了。

苏武

司马迁

张佑晨(电影《女寝308》编剧、小说《荒原》《最美的分离》《旧情人》作者)

非常感动,《李陵悲》对李陵这位被历史误解的英雄进行了性格的准确定位与细腻描摹。与司马迁论战,那句“谁在乎你心在汉”直戳人心,如同汉乐府古辞中“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的苍凉之感,我始终无法忘怀李陵那喃喃自语的孤独身影。

音乐的运用,十面埋伏与那声雁鸣留下深刻印象,悠远的感觉匹配人物的心境,营造出形神合一的意境。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雁过留痕,李陵却带着遗憾而终。

儿时听《四郎探母》坐宫一折“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一阵风”起便爱上京剧,今日观剧受益匪浅。


校友名片

红袖,原名任秀丽,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九期校友,北京京剧院编剧。主要作品有《弘一法师》《瞿秋白》《秋瑾》《李大钊》《李陵悲》《少年马连良》《冒辟疆与董小宛》《中国辛德勒》等,作品曾获第十一届中美电影节最佳戏曲电影奖、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一等奖、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银奖、第四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一等奖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