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九期沈洋参与创作电视剧《锻刀》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7-03-13 字号: A A A

3月8日,由研修院中青九期校友沈洋参与剧本原创的电视剧《锻刀》研讨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电视剧《锻刀》研讨会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联合会主办,会议邀请部分业内专家及主创人员代表齐聚一堂,广泛交流、深入探讨,进一步挖掘深刻思想价值,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据介绍,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文投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36集电视连续剧《锻刀》,深入挖掘云南抗战历史题材,打造了一部全景式表现滇军抗战史诗的电视剧。该剧以滇军血战台儿庄、武汉保卫战、滇西抗战、越南接受日本投降、海城起义、昆明起义6个历史片段为蓝本,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在民族大义面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锻刀》自去年国庆节在央视八频道黄金档热播并分别在央视八频道和一频道重播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热议,成为央视八频道五年来的收视冠军,央视全频道三年来的“剧王”。

《锻刀》剧本原创作者沈洋出席研讨会

剧本原创作者沈洋认为,电视剧《锻刀》的成功,得益于京地原创团队的精诚合作。昭通本土作家原创团队发挥了人熟地熟历史熟的优势,同时,彰显了作家们在讲故事、挖掘人性,塑造人物方面的优势。主要承担了收集历史资料、完成故事原创文学脚本创作、剧本的全程审核把关三项任务,确保了剧本接地气,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历史。北京编剧团队充分发挥职业编剧深谙故事讲述技巧,精通行业规则等优势,使得剧本一波三折,故事曲折生动,荡气回肠,引人入胜。同时,演员们的认真执着精神和精彩地道的表演,以及制作团队的精益求精,把昭通人的性格演绎得活灵活现,把抗日战争的残酷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确保了电视剧的高水准。

研讨会现场

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产办主任张红苹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电视剧《锻刀》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坚持勇于创新的精神,是电视剧《锻刀》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是电视剧《锻刀》取得成功的重要措施;坚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事业,是电视剧《锻刀》取得成功的重要动力。

昭通市委副书记、市长郭大进表示,电视剧《锻刀》得到了政治上的高度肯定和社会上的普遍认可,源于其尊重历史、还原事实,用心用情的精心制作。电视剧让人们记住了抗战中的昭通热血儿女,记住了他们为抗日练就的侠肝义胆和豪情壮志,记住了敢于拼搏、不怕牺牲的“锻刀精神”。昭通文化资源富集,特别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丰厚。近现代以来,这里诞生和哺育了抗日名将罗炳辉将军,云南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国柱,爱国将领龙云、卢汉、曾泽生,国学大师姜亮夫,时代英雄徐洪刚等一大批雄才俊杰。《锻刀》开掘了中国战争剧的新视角和新格局,为昭通以后的影视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郭大进希望专家学者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更多地关注昭通、了解昭通、宣传昭通,共同挖掘创作出一批精品力作,为广大观众带来更多的精彩与感动。

随后,国家民委原副主任丹珠昂奔,中国视协主席赵化勇,中国文联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我院特聘导师、中国文联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曾庆瑞,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原副主任王伟国,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联合会副会长李洋,《中国艺术报》社长向云驹,《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刘玉琴,《文艺报》社艺术部主任高小立等专家先后发言,从艺术创作、思想内涵、现实意义等方面对电视剧《锻刀》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刻剖析。大家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剧忠实地记录历史,关照现实,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统一,“在抗日战争题材电视剧‘雷剧’‘神剧’铺天盖地的情况下,制作了一部‘良心剧’”。该剧弥补了民族抗战的空白,开创了抗日战争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新高度,对于当前抗战剧创作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还对《锻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点评。大家纷纷表示,云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厚,是电视剧创作的富矿,今后会更多聚焦云南、聚焦昭通,希望作家和艺术家们多在这个方面下工夫,在挖掘历史题材的同时,也要创作出更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代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品。


校友名片

沈洋,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九期校友,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昭通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中篇小说《包裹》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被教育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列为第三十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十部优秀影片之一,入围第三十五届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字塔金像奖”,第四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金莲花奖”。作品曾获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云南省政府文艺基金奖一等奖等。主要影视作品有:电影《包裹》(原著、编剧),电影《我和三甲有个约定》(文学策划、主演),电视剧《锻刀》(剧本原创、文学顾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