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 | 贵州导演唐煌的现在进行时
发布时间:2019-01-15 字号: A A A
       近日,我院新文艺群体二期校友唐煌接受贵州晚报记者专访,回顾了自己过去一年从事影视、戏剧创作的经历与感悟。现将访谈内容摘要转发如下。


电影《再见,陌生人》剧照

       2018年11月23日,微电影《我真的很在乎》举行首映礼,这已是贵州籍导演唐煌2018年执导的第三部微电影,另一部反映打拐题材的犯罪悬疑电影《再见,陌生人》也早已杀青,正在后期制作和计划上映中。

       在影视行业中已算得上“高产”的唐煌,实际上还有另一个他更为重视且一直坚持的身份——戏剧人,这也是人们对他最初的印象。

       从贵州到法国,从法国到上海,2009年又回到贵州,唐煌的身份也在不断转变,学生、演员、戏剧导演、电影导演……在各地辗转的唐煌不断探索刷新着自己的标签。正如他在贵阳成立的本土戏剧团体“抓蚂蚁艺术联合体”的英文Dramaing一样,唐煌也始终处于“ing”的        现在进行时状态,脚步也从未停下。

电影进行时 贵州人和贵州事 

       在微电影《我真的很在乎》的首映现场,贵州著名曲艺家卜小贵和现场观众们观后一度哽咽,这部讲述贵阳城管工作背后的辛酸故事的作品,是根据南明区城管的真实案例改编,催人泪下的情节让现场观众纷纷拭泪。

       同样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创作的电影《再见,陌生人》,正在后期剪辑制作中,预计于2019年4月与观众见面。这是部反映打拐题材的犯罪悬疑电影,主人公原型是贵阳公安局云岩分局的打拐民警朱卫红;在与歹徒斗智斗勇的情节上,剧组结合了国家二级英模潘琴制服歹徒的英勇事迹。

       2018年,是贵州电影的“大年”,无论在年末成为票房黑马的《无名之辈》,以及刚上映的《四个春天》《地球最后的夜晚》,导演无一例外都是贵州人。而这一年,唐煌也以电影导演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以3部微电影和1部电影向观众交出自己的答卷。

       此前,在过去几年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拍摄经验,而在众多作品中,他最喜爱的一部还是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独立艺术电影《脸谱》。

       “这是我送给法国老师老贝的礼物,也是一部非电影人组合拍摄的电影。”唐煌介绍,《脸谱》是关于身份的探讨,他以极具艺术化的手法呈现了老贝的个人经历,送给老师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

       唐煌回忆道:“老贝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热泪盈眶,我想,他应该在影片里找到了与自己对话的空间和方式。这也是让我最欣慰的地方。”

       2018年也是唐煌的成长之年。这一年中除了创作电影、思考戏剧之外,受贵州省文联推荐参加中国文联第二期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高级研修班,是他成长最快的一段经历。

唐煌在研修班学员讲坛中发言

       “研修期间,得到了张继钢、王晓鹰等导师们的指导和分享,看到了艺术大家创作的方式和寻找创作元素的方法。而参与研修班的每一位学员都是来自各领域的优秀人才,我们通过交流学习,向各位研修班成员们了解学习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从别人的创作和作品当中得到启迪与灵感。更重要的是相互之间的深度了解和认识、交流,将带来无限的延展可能!这是对话与跨界的契机,同样也是思想碰撞交流的孵化器!跨界与融合,将会创造出更多的火花……”唐煌分享道。

戏剧进行时 市场升温广泛交流 

       比起电影,唐煌说他更享受创作戏剧,更喜欢观众与互动创造共鸣。“我正在积蓄能量,时机到了,一定是一个大爆发。”唐煌的电脑上贴着四个字“竞无止境”,镜面的材质照着他的倒影。

       时间倒回2009年。长期在上海工作的唐煌,感到家乡的戏剧氛围十分匮乏,想着应该回来改变些什么。于是,在贵阳开办了“时尚贵州当代小剧场戏剧季”。“贵州话剧断档了二十年,今天你们让我又看到了希望。”在参加唐煌在贵阳举办的戏剧节后,贵州话剧界的先驱——井立民老先生这样感叹道。

        戏剧节初入贵阳时,13场演出入座率只有两成,剧场里空空荡荡的,十分尴尬。惨淡的票房给唐煌让他认清现实:当时的贵阳少有文化消费的意识。冷静之后,唐煌决定:“先培养观众、培养市场。”

       在培养观众的尝试上,唐煌显得十分大胆,他说:“既然大家没看过,那好,我就让大家先走进剧场来看戏,让大家知道戏剧是干嘛。”从一开始的“一元看戏”:只要花一块钱买一份报纸,凭借这份报纸就能免费进剧场看戏;到第二年,“捐书看戏”:捐三本书就能看一场话剧;再到后来50块钱的票价就能进场,观众逐渐多了起来。

       五年的尝试,观众慢慢走进了剧场。直到2013年,在贵阳国艺剧院上演的《天堂隔壁是疯人院》火爆空前,演出门票全部售空,还卖了十五个加座,走廊上都坐满了人。

       如今的贵州戏剧市场慢慢升温,睿图、一鸢、橘子等几个民营戏剧团体的相继成立,也对贵州的戏剧市场填补了新的能量。看到越来越多人加入戏剧的行列,唐煌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贵州观众认可了戏剧,省外的观众认可贵州戏剧吗?

       2015年10月的乌镇西栅景区放生桥上,“医生”李莫不断为路人“诊断”;“屠夫”任展剁着腐烂恶臭的肉;“白领”王宁宁不断接电话、送文件,白纸撒了一地;“歌手”高牧不断纵情声色和路人拥抱。这路边疯狂的一幕是唐煌导演的情景戏剧《呼唤》,这是抓蚂蚁艺术联合体第二次受邀参加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的演出。

抓蚂蚁艺术联合体成员在乌镇戏剧节上表演

       2014年的《今夜的滋味》,2015年的《面具》,2016年的《呼唤》,2017年的《JING》,唐煌和抓蚂蚁艺术联合体的成员们在乌镇戏剧节的舞台上一次次展示贵州戏剧人的创造力,收获的掌声和认可,用其内在独特的能量带给所有的戏剧观众们不一样的戏剧体验和共鸣。

       为了打破戏剧文化的地域壁垒,唐煌还做了更多的尝试。2016年8月,唐煌和唐康为安顺市人民政府策划并筹办了一场为期3天的戏剧盛宴——屯堡面具节,安顺屯堡地戏、非洲面具戏、意大利假面戏剧、法国木偶戏、韩国面具戏…… 所有内容都是与面具相关。在安顺屯堡进行了3天的面具嘉年华,唐煌还与自己的老师贝尔特朗德萨纳以及三位法国艺术家一起驻地云山屯,就景、就情、就地创作了一部《屯堡寻宝记》,广受好评。

电影与戏剧 构建互通的艺术桥梁

       “艺术创作是创作者自己心灵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思想是没有灵性的。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会出现创作的灵感,但是当我们被禁锢在某种框框当中、或者把自己的创作禁锢在某一种风格当中的时候,我们就很难感受到纯粹的创作环境和做出真正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唐煌在谈论自己的艺术观念时,表现出明显的突破性。在他看来,无论是做戏剧创作,还是手头正在拍摄的电影,两者本来就是有相同源头可以追溯的艺术形式,自然也有互通的表达方式。

       唐煌分享道:“我们能被电影有意识地带入情景当中,但是中间隔着屏幕和机器;而戏剧可以让我们触碰到最敏感的神经和意识,可以实际的与观众互动并创造共鸣。现今在科技发展、艺术跨界等多种语汇之下,艺术也向着各个方向发展壮大,我们也在不断的变换表现方式,但万物静观皆自得,艺术也存在如生命本身拥有的轮回,向着印象的世界走向静默。”

       他谈到同是贵州导演毕赣的电影处女作《路边野餐》的感受,“诗意化的呈现”让他印象深刻,文学与影像的结合更具表现力。而在他自己的电影作品中,也随处可见艺术互通。

       戏剧与电影,唐煌在两者的联结中不断尝试。“我会在电影里运用戏剧的一些表达方式。《再见,陌生人》中有一个桥段,警察要从犯人套取线索,我与演员沟通,这一部分要用戏剧的方式去表达,一定要进入真正的情境当中,故意用很慢的节奏,极少的镜头切换,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演员的反应空间...”

唐煌工作照

       他也在思考如何让戏剧更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在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之下,唐煌和团队诞生了一个想法:让观众通过现场的网络互动来决定剧情的发展。“这就是在大数据时代,怎么样让戏剧更吸引人,用现代的手法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走进剧场。”

来源 | 贵阳晚报 彭芳蓉 董容语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许文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