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求索 | 新文艺群体三期陈群:铜陵大通老街拍摄手记
发布时间:2019-06-26 字号: A A A

       我院新文艺群体三期校友、徽镜映像工作室摄影记者陈群历时三年实地寻访了安徽16个地市的60条老街,用镜头记录了安徽老街里的老手艺、老建筑以及居民。今天我们分享《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中的“铜陵大通老街”拍摄手记,带您领略安徽老街别样的风致。

       细雨没有耽搁行程。我早上6点起床,坐动车再转乘公交车,到目的地大通老街已近10点半。细雨纷纷扰扰,即将淋湿怀里的照相机,我赶紧买了一把伞。当专注于眼前的景致时所有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

       大通老街最让我难忘的是大通理发店。理发店末代师傅施汉成(枞阳人)今年69岁,他与72岁的搭档陈家远(庐江人)一辈子默默守在这里。据施汉成介绍,大通理发店1955年从徽州转到黄金码头大通时共有12名理发师傅,设两名经理,同时还配有会计、出纳、烧水工和挑水工。此后大通理发店蒸蒸日上,在周边开设了数家分店。陈家远就是当时大通理发店的副经理。

大通理发店实景

       如今,大通理发店的理发工具都是前辈们留下的。挂在店里的理发镜是当时买的进口货,镜面至今仍清澈如昔。在理发店后堂,一块石碑上清晰地刻有“民国三十七年重建”等字样。施汉成说,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大通理发店每年可以剪落数千斤头发。随着时间的流逝,理发店内的楼钢和楼梯部分已损坏,顶柱下沉。2016年至2018年大通理发店前后修了三次,老人们如今比较满意理发店现有的格局。如今,一年四季从清晨到日暮,来老街的游客行经于此,不约而同放慢脚步,纷纷掏出手机到此拍照留影。

 
大通理发店的老式工具箱

       大通理发店旁有一家钟表店,店主张晓林16岁到江苏江阴拜师学艺,学成后一直在大通,因技术精湛,有的外省顾客也纷纷找上门来。言谈中,张晓林对老街了如指掌,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倾注了深情。

       再往老街里走,是铜陵县水产公司。54岁的刘志安此前在水产公司工作,他祖上三代也一直在此耕耘。据刘志安介绍,大通老街曾有水产、药材、烟叶、糖酒、百货、木材、煤炭、石油等8个公司。拍摄时,居民佘雪琴老人骄傲地说:“地球上有的店,曾经大通都有。”

大通铜陵水产公司旧址,54岁的刘志安在织渔网。刘志安祖上三代人都在此耕耘。

       在老街,除了商业气氛浓厚,爱好文艺的居民也真不少。祖籍湖北鄂城的余锦水老人酷爱书法,他趴在地上写毛笔字的模样,真叫“孜孜不倦、乐不思蜀”。

       乘轮渡到达对岸的和悦州,跃入眼帘的沧桑感深烙于心。行走在和悦州,四周安静得似乎只能听到心跳。眼前的老街像一座丰碑,述说着曾经的繁荣和喧嚣;它又像一部历史小说,跌宕起伏,引人深思;它还像一幅油画,画面的机理和质感,把整个眼睛都塞得满满的。

老街上的建筑还留有往日的标语

       一脚踏入和悦州,似乎穿越两个时空。在老街石板路,偶遇数居民。63岁的王玉珍独自在和悦洲一队住了六年,子女们偶尔过来看看。她说,以前和悦州相当热闹,晚上乘凉的人站满了过道。如今她经常看到一些画家在这里数日持续创作,这让她明白,和悦州一直都受大家的追捧,它并不寂寞。

       往来和悦州靠轮船,最晚一班轮船是傍晚6点。已近5点半,我在岛上一户农家乐住了下来。老板说他的小店明天开业,我是他的第一位顾客。想来,还真有些荣幸。

忙碌的雨中老街,居民们拉着蔬菜到市场贩卖

       轻轻的风,细细的雨,沧桑的墙,斑驳的路,倾听着两段时空的对话,我在历史的胸膛吮吸着时间的甘露,思索着未来的脚步,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正值中秋节,我独自陪着“岛”,数着一片宁静与祥和。此刻,和悦州俨然就是我的小岛。雨中的黑夜渐渐降临,一个清新的早上也很快会来临……

       校友名片

       陈群,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新文艺群体三期校友,现工作于安徽新媒体集团。先后求学于湖北美术学院(本科)、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曾先后获得国内国际多项摄影奖。出版摄影散文集《我爱 我在》(安徽美术出版社)。

来源 | 中安在线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牛绪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