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圆:舞蹈与杂技的碰撞——大型原创杂技文化交流竞演节目《技惊四座》创作感悟
发布时间:2022-03-16 字号: A A A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认为新时代的舞蹈艺术工作者,应具有先锋性的艺术眼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将人民群众所需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

2021年我编导的朝鲜族现代小型舞剧《与·语》(原名《界限》)入围由深圳市文联、深圳市舞蹈家协会举办的“第四届深圳舞蹈英才计划”,在文联和协会的大力扶持下,顺利完成一部先锋性的现代舞作品,这为我坚持艺术创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年,在中国首档大型杂技文化节目《技惊四座》中担任秀导(节目导演)。杂技作为中国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多元的空间。对我而言,将舞蹈艺术与杂技艺术相结合进行编创,是一次艺术跨界与融合。

舞蹈与杂技的同质性在于呈现肢体语言,通过参与《技惊四座》节目的编创工作,如何让传统杂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创作者思考的方向。它所包含的惊险、刺激,是杂技本体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怎样将舞蹈构架与杂技内核相结合成为创作者先行思考的关键。

在《技惊四座》的舞台上,国内顶尖杂技艺术家共聚一堂,在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推动着杂技艺术和“新马戏”的发展。“新马戏”是将传统杂技与当代意识相碰撞形成的具有表演行为的杂技艺术,与上个世纪由伊莎多拉·邓肯所创造的现代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不再将技术最大化,而是在作品中展现人物、事件、情感等戏剧情节,同样强调剧场文化的重要性。“新马戏”的产生和发展对演员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

在创作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传统节目“高车踢碗”的过程中,最难突破的是该类节目的技术局限性,我努力将舞蹈的编排手段与杂技内核相融合。车的高度在两米以上,表演的过程中人与车无法分离,因此在动作设计上,我将人与车视为一个整体,通过舞蹈队形的编排与调度,将人车在空间内进行变换,视觉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先后编排出传统女子五人高车踢碗作品,创作了具有鄂尔多斯曲风的《天边的山丹花》、将科尔沁地区(通辽)传统安代舞与摇滚相融合的《摇滚阿依嘎》,以及将蒙古族奈热乐队与杂技表演跨界融合的节目《草原道木歌》。

 

双人皮条节目《史密斯夫妇》

在创作北京市杂技团杨业君、邢晓静的双人皮条节目《史密斯夫妇》时,我紧紧抓住人物关系与人物塑造,融入戏剧情节,以舞蹈作品的处理方式将肢体发展带动杂技本体技术,推动戏剧内容的进展;同时将道具拟人化处理,使其富有生命感,与故事情节产生关系,这样,作品中的各项要素都为剧情的发展提供支撑。这个作品为高空类节目开辟了新的思考空间,体现了“新马戏”的魅力。

 

空中技巧类节目《弦》

在创作广西演艺集团杂技团崔焱的作品《弦》时,我运用创新性道具将节目空间变得更宽广,在节目中既表演顶功技术,又将空中类技术融入其中,使观众获得多重的艺术享受。

我认为,舞蹈与杂技都是肢体艺术的呈现,都具有独特魅力和限制点。我们要将二者的优势相结合,限制点相弥补,进而形成艺术上的综合表达,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跨界表演。

校友名片

杨明圆,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新文艺群体三期校友、自由舞者、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员,原万玛舞蹈剧团首席演员。曾多次受邀参与国家级、省级大型活动节目创演工作。个人原创舞蹈作品有:《忆·回家》《归子》《大漠伊迷》《祈》《嘎达魂》《与·光》《与·鹤》等;个人主演舞剧作品有:《香巴拉》《魔幻奇缘》《与·语》等。其中,作品《忆·回家》获2013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教学成果展演比赛专业组表演一等奖、专业编导组一等奖,获2014年首届中国朝鲜族舞蹈大赛专业组表演奖;作品《归子》获2018年第二届中国朝鲜族民族舞蹈展演专业组最高奖项新人新作奖。

图文由校友提供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杨梓桐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