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求索|苏虎:星海是一束光——歌剧《星海星海》创作谈
发布时间:2023-12-15 发布人: 苏虎 字号: A A A

编者按:12月7日,由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制作人三期校友、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苏虎担任编剧并作词的歌剧《星海星海》在北京中央歌剧院隆重上演。该剧历时两年打磨、提升,共完成了线上线下18场演出,积累观众达一千多万人次。今年5月,该剧荣获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本次亮相首都舞台,也为本轮国内展演画上了圆满句号。在该剧首演两周年之际,苏虎写下了创作谈,现与大家共享。


△本轮演出海报


歌剧《星海星海》讲述了一群星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子,因在排演《黄河大合唱》过程中产生创作观念的冲突,决定寻访冼星海的人生足印,探索、学习、感悟其求学的经历、成长的历程和伟大的精神。在海内外的寻访中,青年学子终于找到了冼星海为人民创作、为祖国歌唱的精神信仰与力量源头。


《星海星海》采用双主线叙述,以当代年轻人的视角走进历史,走近星海,回溯历史与演绎经典双线并行。冼星海为什么能谱出大众心声?为什么能一直初心不改、信仰不变?作为星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子,乃至全国艺术院校的学子们,能否理解什么是“人民音乐家”,能否把前辈们的民族精神传承下来、弘扬下去,这是我们在剧中想去探讨并传达给观众的。创作中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悟:


一是关于动机。近年来,经典被恶搞的事件时有发生。对于处在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建立正确的信仰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产生正确认知尤为重要。引导、教育青少年时不我待。所以,我个人认为创作《星海星海》,不仅仅是创作一部歌剧,更像是要给青年人系好一颗扣子。


△剧照


二是关于结构。考虑到受众主要是青年学子,传统歌剧叙事结构恐难满足他们如今的审美需求。为增强时代性、艺术性、欣赏性,我们最终大胆地选择了“星海成长路”与“重走星海路”的双线性结构叙事。第一条故事线为,一群刚刚考上星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子,为排练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产生分歧,开展采风活动,沿着冼星海成长之路抵达延安,探寻人民音乐家的作品真谛和精神内核。第二条故事线为,当年生命垂危却身处异域战乱中的冼星海挣扎在从苏联返回延安的路上,最终遗憾病逝异国他乡。两条故事线均以延安为目的地,双线互为交织、补充,又交替推进。


演出18场后证明,这种双线性叙事结构和穿越闪回式的影视化表现手法,是适合学校学子的,是青年观众所喜欢的,也是当代青年艺术工作者内心外化的一种常用表达方式。只有通过这种适合年轻人口味的叙事,才能让他们愿意走近这部剧,喜欢这部剧,从而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系扣子”目的,让受众切身感悟并深刻理解毛泽东为冼星海题词“人民音乐家”和周恩来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背后的深意。


△剧照


三是关于形式。歌剧的形式有很多种,总体来说分为两种,即侧重“看”或侧重“听”。我们选择了侧重于“看”的歌剧创作形式,即结合时代审美,将歌、舞、戏剧冲突、表演、乐队、舞美、服化道等有机融合为一体,使全剧极具视听冲击,尽可能全方位满足观众全感官、全身心、全视域欣赏歌剧艺术的审美诉求。


△合影


四是关于内容。多年来,无论是广东,还是全国其他地区,已经陆续创作演出了不少冼星海题材的舞台剧。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我们发现,之前大多同题材的剧目多以《黄河大合唱》创作历程为核心或以此为基础讲述冼星海。那么,我们是集中写“《黄河》诞生”,还是写“星海一生”?鉴于多年来我们对冼星海有了比较充分的研究,掌握了许多珍贵的、舞台创作中还没有太多涉及到的文献资料,因此我们决定以人物传记的方式,对冼星海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全景式的再现与讴歌,不只讲述“黄河大合唱”的诞生,而且第一次在舞台上较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冼星海在苏联的生活、多次回国失败直致病逝异国他乡的故事。


正如剧中主题歌曲中所唱:星海是一泓水,星海是一面镜,滋润岁月,拂去烟云,一直到如今。星海是一束光,星海是一盏灯,点燃激情,照耀生命,一直到永恒。下一步,该剧将计划再度修改打磨,使之成为星海音乐学院学子长学长演的“校剧”,让学子们继续沿着冼星海的人生之路追寻和求索。愿“人民音乐家”的精神,永远照耀我们的奋进之路!


校友名片



苏虎,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制作人三期校友,一级编剧、一级作词,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现任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广东省青联常委,广东省青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图片由校友本人提供

撰 稿|苏   虎

编 辑|刘怀彦

编 发|路   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