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群体二期学员孙涛:在读书学习、实践创新中寻求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18-05-15 发布人: 字号: A A A

孙涛

经过三周的培训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感悟也很深。我深深感觉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艺术训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纹丝不动。在培训中,能够得以聆听国内众多专家学者、艺术家的讲座,倾听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习他们的为人从艺之道,对我来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和理念的革新。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中国梦终将实现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兴旺,文化必然兴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的确,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

那么对于处在各行各业的国人,我们该如何提升文化自信呢?我认为,应当从一点一滴做起。

第一条就是要多读书,尤其要多读经典,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经典书籍是进步的阶梯,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日常工作生活中部分人一提到读书学习,要么抱怨“太忙,没时间”,要么自认为储备的知识够用,不读书也能应付工作,要么认为干比学更重要,读不读书无所谓。这些想法的存在,多半是因为没有把读书当成一种人生态度,没有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没有从读书中体会到快乐和收获。读书乃是悟道,是提升文化底蕴、思想内涵,是懂得为人的道理。

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要靠国人继承并发扬。以传统节日为例:清明节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怀念;中秋节寄托了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对阖家团圆的祈盼;春节则体现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节日背后所存在的意味和价值追求是任何洋节日都无法替代的。当前社会,部分国人盲目追随西方文化,欢庆着“西方情人节”、“圣诞节”、“复活节”等,却对我们的传统节日不以为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迷思和悲哀。在全球交流日益扩大的今天,博观天下学习先进是可以的,但是学习别人却断然不可忘记了自己的根本,忘了自己是谁,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

所以说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绝不是脱离实践、远离时代的建构,而是要在不断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把握规律,找到新的生长点,不仅是思想层面的创新发展,而且是生活方式、实践方式的齐头并进,使之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许文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