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军二期|学员讲坛(六)
发布时间:2023-06-19 发布人: 字号: A A A

领军二期第六场学员讲坛上,5位学员分别结合个人创作经历和代表作品,分享了创作感悟、对所在艺术领域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的理解。以下为发言内容摘要。

高初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主任高初:作为摄影界的理论研究工作者,整理和研究中国革命时期的视觉档案,是对于民族性和现代性双轮并重的中国摄影史书写的重要环节,在当下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和工作的紧迫性。

董冬发言

北京服装学院摄影系副主任董冬:多年来的影像创作的经验告诉我,创作是需要慢下来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因为好的作品需要沉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因此就需要时间来完成。长期的思考和生活的积累才会形成我们的文化沉淀,随着生活的阅历丰富,学识的提高,我们才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灵感,准确地表达出观点,创造出有个性的作品。

蔡家园发言

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院长、《长江文艺评论》副主编蔡家园: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怎样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怎样深刻理解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怎样巧妙将个人的美学追求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怎样守正创新,怎样塑造时代典型形象,是需要持续深化求解的课题。创作者只有真正重视、真诚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将个人创作引向更为宽广深邃的境界。

张俊东发言

中国石油文联副秘书长张俊东:中国传统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从根本来说是青年艺术家建立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但尊古不必泥古。在进行瓷器制作的过程中,我借鉴了西方艺术点线面的处理方式,不拘泥于传统中国画固有的理念和规矩,而是更多听从内心和直觉,如此创作的作品受到了中外友人的好评和青睐。

邹赞发言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邹赞:民族文艺评论应当与社会文艺思潮和主流批评话语同频共振,在充分借助民族性和地方化经验的基础上,应充分激活文艺评论作为人文学科要素参与和想象未来的可能性,方能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民族文艺评论力量。

编 辑|杨梓桐

编 发|段佳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