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心得 | 海外六期刘鲁豫:赴英文化创意主题学习感受及思考
发布时间:2018-01-11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17年11月5日至18日,中国文联赴英艺术创意人才高级研修班(简称海外六期)在英国伦敦和爱丁堡两地成功举办。研修结束后,学员们整理笔记、查阅资料、结合自身工作,提交了主题各异的研修心得。为使此次海外研修成果惠及更多校友,我们特选取部分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刘鲁豫:赴英文化创意主题学习感受及思考

三组组长刘鲁豫在爱丁堡临时党支部会议上发言

为期两周的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海外六期主题学习班,在紧张而愉快的气氛中顺利结束了。时间虽然很短,大家还要克服时差、饮食等方面的困难,但学员们守纪律,讲规矩,情绪高涨,态度端正,认真听课,积极参与交流讨论,提问踊跃,并且有见解、有高度,针对性强,方向明确,充分展示了中国文艺工作者的深厚学养和良好形象。同时,学员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学,彼此间温馨和谐。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收效显著。

一、这期学习班我认为有三好。

1、时间安排的好。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我们是乘着十九大的东风,带着总书记报告的指引,踏上了英伦学习之旅。再就是全国文联深化改革已全面拉开大幕,对此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带着总书记的殷殷教诲,带着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带着问题,带着责任学习,学习目的明确。

2、地点安排的好。英国这一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尤其在艺术领域的管理及运营模式享誉全球。他们非营利艺术机构运营的政策背景、制度框架、管理机制,都是极其缜密和完善的,在长时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有其鲜明的特质,有广泛的国际联络,有些艺术形式和项目一直都是引领世界潮流的,很多地方可供我们参考。

3、研修院组织的好。凭借着多年的办班经验和强烈的责任心,课程安排得科学合理,交流研讨务实高效。出发时的行前教育,已让我们体会到研修院和国家外专局对学员的亲切关怀和深情重托,安排服务大家的工作人员也是感动了全班,认真负责,周到细致,对大家既严格要求又关心备至,保证了学习的效果和大家的安全

团员与英国演艺人员独立工会负责人合影

二、这期学习班抓得很紧。

第一天谢菲尔德大学的文化创意讲师Marta Herrero博士就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语言平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并且主题鲜明,信息量大,实用性强,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二天Marta Herrero博士继续头一天的内容,给我们分享了英国公共非营利机构的创业精神,认真梳理了协会、工会及文创企业机构的发展现状、运行模式,还有他们和会员、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拓展业务的渠道等等,很受启发。第三天我们走访了英国音乐家协会,可能是因为和我们的工作高度吻合,大家都感到很亲切,他们接待我们也格外热情,大家在一种友好和谐的气氛中高效率的完成了这场交流。下午在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的座谈,更让大家感受到他们的严谨和深刻。还有他们院士的设立,对文学新人的发现和培养,文学队伍的梯队建设,如何增强公众对文学价值的集体认同等,都有很独到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接下来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Maureen Salmon老师则给我们道出了当前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文创机构人才短缺,领导力不足。还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全面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尤其强调了科技的进步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提出了对文化创意机构的快速发展和大学教育课程设置不同步、不协调的担忧,她认为大学教育严重滞后,这对我们全面认识文化创意产业意义重大。

11月12号,我们一行飞往文化创意之城爱丁堡,次日上午是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的教授Kenneth Wardrop给我们授课,主要讲授了“节日的发展与管理”,老师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实践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讲课内容非常丰富。先给我们介绍了苏格兰的旅游业的基本概况,苏格兰的人口及分布,苏格兰的分权政策以及给苏格兰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影响,苏格兰旅游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苏格兰政府通过旅游推动悠久独特的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思维。尤其是浓墨重彩的描绘了苏格兰最有影响力的节庆文化,列举了十二项最受欢迎的成功案例,对他们在国际上所获得的广泛认可十分自豪。这些天我们还走访了伦敦南岸艺术中心、创业产业联盟、演艺人员独立工会、大英博物馆、爱丁堡城市艺术中心,苏格兰国家美术馆,苏格兰国家剧院等。每天都在紧张的听课、提问、互动、座谈,受益良多。

走访英国创意产业联盟

三、学习虽然安排得很紧张,但科学有序。

每晚的打卡,看似辛苦,其实恰恰是在这个环节,是我们消化一天的学习内容,整理全天经历的每一个细节,进入深入思考的时候。总体算起来十三天的时间,学了很多,也想了很多,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尤其对他们的公共文化创意机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非营利文化创意机构成为繁荣发展艺术的重要阵地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英国从功能角度将非营利文化机构等同于慈善部门,其职能是发展文化艺术、保护文化遗产等,其使命是克服艺术市场的无序和政府管理服务的缺失,其设定的是公共性的目标。古典艺术的传承,高质量艺术产品的创作,高雅、前卫艺术作品的创新,新人新作的发现和扶持,这些很难以纯市场行为来提供,需要非营利文艺机构的大力参与。这类机构对外负责提供艺术的大众教育,提高艺术的普及程度,引领大众审美趣味,尤其是增强对现代艺术的接受度;对内负责会员的个人职业规划,企业发展设计,项目的建立和推广,加强会员的教育培训。同时他们还是联系政府和文创企业、工作室、个人等的桥梁。他们一方面帮助会员互相建立业务联系与合作,为会员维权,代表会员同用人单位交涉薪酬、争取利益,甚至负责养老金等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和政府协调,申请会员的项目经费,并推动政府制定有利于会员和行业发展的政策。

2、健全完善的维权法律体系是非营利文化创意机构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从我们这些天的课堂上以及与老师的提问交谈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英国的文化行业管理非常规范。在国家的层面上,他们有针对非营利文化创意机构的专门法律和多项指导性文件,如政府资金支持的范围和标准,与政府之间的协商、合作规则,机构的独立性运作原则,使用公益资源的公开性、透明性、公正性原则等。良好的运行政策环境和外部法律制度保障,确立了这些非营利文化创意机构的社会地位,有效实现了其在政府支持下进行公共服务的目的。另外,他们还有完善的内部组织结构设计,比如他们严格的理事会制度,院士会提名制度,内部纠纷的投诉制度,经费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会员代表大会等。

3、灵活的内部管理机制是非营利文化创意机构保持活力和创新的必要手段。英国的非营利文化创意机构尊重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基本不受政府政策的干扰,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比如在用人上就有科学灵活的制度,项目上特别强调负责人是内行,懂得该门艺术的创作及运行规律,并给予负责人突出的地位和很大的权利,确保专业与高效。其他的工作人员以及演职人员,就可以大批聘用临时人员和招募志愿者,并且会根据具体要求进行强化培训。机构中长期工作人员会占一定的比例,但临时人员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解聘。机构通常都有一个非常严密而科学的组织体系,形成了一套很成熟的运行机制,每一个团队内部有细致的分工,有高度紧密的合作。他们的经费来源也呈现多元化,主要是政府资助、企业赞助、私人捐赠、社会募集、基金捐助和公益活动等。他们在资金运作上也是灵活使用,并且通盘平衡。英国这些文化机构和企业的优势在于它集政府和社会多方力量,潜心精品力作的生产,从而提高在英国及全球的影响力。 

4、悠久的品牌、鲜明的特色和宏阔的视野是非营利文化创意机构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我在学习和走访过程中,发现他们很注重“文化价值”。他们大多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像音乐家协会,皇家文学学会都有近200年的历史,苏格兰的节庆活动有的都是长达70年的品牌,他们非常自豪,津津乐道。他们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像音乐家协会,为会员维权就是他们最突出的优势;皇家文学学会则以他的权威性和院士制见长;南岸艺术中心又是以那种大跨度的多元经营赢得了公众的喜爱。再就是不论大小机构都能宏观思维,都有国际视野、都能找到国际定位。像爱丁堡这样一座小城,都能做到随时在研究国际相关国家的旅游节庆发展动向,及时制定应对措施,时刻都想着将他们的品牌活动推向全世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对首次办展的他们认为有潜力的艺术家,会给予一些资金上的支持,免费提供展出场地。如果没有他们的强力推出,新的艺术家是很难迈出第一步的。他们不仅做到锦上添花,而且也做到了雪中送炭。

5、英国非营利文化创意行业和机构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他们傲慢,孤芳自赏,喜欢躺在昔日的荣光里,创业激情不足,拓展空间不大。政府对公益机构的评判和衡量标准也仅仅是以经济指标来决定资金的走向和扶持力度,提出了“福利成本分析”的概念。执政党的频繁更替,造成政策的不稳定。文化创意机构的员工大多都是各个艺术门类的专家学者,演艺人员,基本无经营经历,不具备商业背景,这样也会制约机构的发展。

参观大英博物馆

两周的学习,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研究,在比较中解读差异,在比较中更增加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更感受到祖国强劲的发展势头,人民群众无限的创造活力。我们会倍加珍惜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五年,我们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也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把自己的事业和艺术追求融入进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