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双白:创造熟悉的陌生
发布时间:2017-11-09 发布人: 字号: A A A

11月5日,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应邀来到中国文联首届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高级研修班为学员们举办讲座。

冯双白授课

冯双白老师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讲起,他曾在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盟的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当年艰苦的生活,在冯老师的语言里,却充满了“诗情画意”:秋冬季节,割芦苇体力消耗很大,每天要提前磨好三把镰刀,才能完成每天2000斤的割草任务;来回20里地的长途跋涉,用身体的热量温暖干粮,吃冰块,喝冰水;夕阳下,芦苇瑟瑟,在乌梁素海饥寒交迫……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成为了冯老师的创作的艺术底色。

授课现场

冯双白老师说道:“艺术要有真情实感”。为了寻找真实情感,他经常深入基层进行田野调查。几年前,他深入青海藏区,实地考察“热贡六月会”。从其独特、神秘的舞蹈动作中,冯双白敏锐地觉察到“艺术是与生命中不可言说的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向死而生”的生命历程,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动力,他也从中感受到了艺术的真谛。

冯双白老师认为,艺术创作者首先要“感受生命的本质”。这些生活中最真实的经历、故事,就是艺术最初的来源。而如果已经体察到生命的本质,就要进入下一个层面——研究艺术如何表达。

冯双白老师的艺术创作诀窍是“创造熟悉的陌生”,这是他多年研究舞蹈艺术的体会和经验总结。他以两个成功的舞蹈作品为例,他首先举了舞蹈《中国妈妈》例子。二战时期,日本侵略者仓皇逃走,遗弃在中国东北的战争孤儿有6000名之多,大部分的战争孤儿被中国母亲抚养。可以说,“母亲”题材的舞蹈作品很常见。但是,选取这样一个罕见而特殊的母亲群体,这些母亲在当时的境况下,是如何克服心里纠结,决定抚养仇人的孩子的?从拒绝,到挣扎,到心软,到同情,到像亲骨肉一样抚养孩子,这是多么复杂的心路历程。最终人类博大的母爱超越了战争、仇恨,震撼人的心灵。创作者正是选取了这样一个大家很陌生的、特殊的母亲群体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舞蹈创作角度来看,这个作品就是从大家熟悉的“母亲”题材中创造出了“陌生”,作品当然也脱颖而出。

再有,舞蹈作品《千手观音》也是选取了人们熟悉的“佛教题材”。菩萨是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形象,但创作者把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动感化,搬上了舞台。手与身,人与佛,静与动,巧妙组合。常见的千手观世音菩萨,展示的“动感”是陌生的,这种表演形式大家没有在舞台上见过,视觉上是陌生的。大爱与悲悯,再结合耳聋舞者的特殊性,这起到了强烈的视觉效果,直达观众最柔软的心灵深处。

中午时分,窗外落叶飘零,秋色更浓。冯双白老师的讲座也进入了尾声,学员们都觉得意犹未尽,但是冯老师要赶去飞机场,出发去下一个目的地。我们向冯老师道别。大家说,这就是人生:不忘初心,不断前行。

新文艺群体班一组学员 林向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