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讲坛(三):摄影、曲艺、美术和策展领域
发布时间:2017-11-09 发布人: 字号: A A A

11月1日下午,中国文联首届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高研班举行第三次学员讲坛,来自摄影、曲艺、美术和策展领域的四位学员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鲍古风:艺术源于生活的感动

我曾经在两个多月内奔波多地写生,发现最能打动我的还是儿时生活的皖西北大地。就像在外多年的游子,见多了名山大川,都市繁华,但内心深藏的依然是儿时在家乡时的那份童真,那份质朴。反复斟酌修改,我最后选定的创作题材就是最普通最真实也是最能打动我的皖西北大地上的农民。因为他们是我熟知的形象,他们的言行都是我血液里的记忆。也正是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感动触动了我的创作欲望。我常常和朋友探讨作品,我说每一幅作品就像一部电影,一部自己精神生活里的电影,其艺术高度取决于能从生活中提炼出多少感动。在这部电影里,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导演,画面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笔、每一墨都由自己安排。一部戏打动了自己,还不一定能打动观者,但是没有打动自己,又凭什么打动观者呢?寻找发现身边生活中的美和感动,提炼出动人的表现形式;真诚地对待每一幅作品,展现内在精神,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好的艺术作品。


邱太建:摄影中的人文精神

摄影艺术具有瞬间性、纪实性、唯一性的特点。每一张精彩的人文作品里都充满了故事,记载着行走旅途上的喜怒哀乐。原来最美的风景就在路上,原来最精彩的瞬间都源于生活。决定性的瞬间有决定性的精彩。摄影是艺术,摄影是生活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人文摄影作品记录人类生活的点点滴滴,展示生命的真善美,绽放人性的光芒。那么摄影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摄影的人文精神来自对大自然、对人类的热爱和敬畏;摄影的人文精神让我们走进生命的坚毅与梦想;摄影的人文精神让我们收获亚非拉人民的真诚与热情;摄影人文精神让我们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摄影人文精神让我们感受生命的爱恨情仇;摄影人文精神追求宗教的圣洁与虔诚;摄影的人文精神追求历史感和现代感并存;摄影的人文精神传承和延伸历史之美;摄影的人文精神让真善美得到弘扬;摄影人文精神是你的精神、我的精神、民族的精神。


赵松涛:艺术创作中的“化”

相声剧《子曰》,就是一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和尝试。孔子是圣人,《论语》是经典。圣人和经典转化为相声剧。首先需要正确理解儒家思想,把文言转化为白话,把严谨的学术转化为通俗的艺术。因为相声是第一属性,还得要有包袱儿,具备喜剧化。这些在创作过程中的转化环节,还属于技术层面的。最难的是,最终呈现在舞台上接受观众欣赏检验的时候,必须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是非对错”“美丑善恶”不能颠倒,不能混淆。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就是失败的转化。

艺术文化,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词。但是,在文艺家眼里,应该分开看。“艺”是剧种、曲种,“术”是艺术技法,“文”是历史常识、事物规律;“化”就应该是上述“艺”“术”“文”的最终呈现。让文化自信化在文艺家心里,化在文艺作品里;让文化自信通过作品,化到广大群众文艺欣赏过程中,化在生活里,化在血脉中。

田达治:展览能否成为独立综合的艺术形式?

展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的带有体验性、现场感信息交流方式。伴随博物馆的出现和发展,展览逐渐成为博物馆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而策展概念的引入和高等教育体系中关于展示设计专业的设置,使得展览呈现出越来越专业分工的趋势。展览在未来能否独立成为一门综合艺术形式,能否像电影艺术一样成为一种工业体系,有着明确的分工、流程和审美评价规则,是本次分享所想探讨的问题。我在发言中从展览策划、展陈设计、展览运营、公共活动和文创衍生五个方面进行了展览工作内容梳理,通过这些内容探讨上述提出的问题,探讨规则的建立和评价的标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