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群体四期 | 宋瑾:音乐的同质性语言阐释之移植类改编个案分析
发布时间:2019-11-04 发布人: 字号: A A A

       11月1日下午,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瑾,为新文艺群体四期学员作了题为《音乐的同质性语言阐释之移植类改编个案分析》的专题讲座。

宋瑾在授课中

       宋瑾认为,音乐作品的阐释和戏剧、舞蹈、摄影、美术、书法等类似,应该从释义(理性信息)、释艺(感性信息)、释意(超感性信息)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他介绍了阐释音乐的三种语言:异质性语言,即表义性语言,特征是音乐学阐释文本,多技术术语和认知术语;近质性语言,即表现性语言,特征是文学艺术门类之间的感性语言互相阐释,文字文本多情感术语和隐喻,比如以诗歌来阐释绘画,用文学性语言或美术的视觉语言来阐释音乐等;同质性语言,即音乐语言,用音乐来阐释音乐(元音乐),主要方式是“复述、再述、转述、引述”等。

授课现场

       接着,宋瑾以鲍元凯的《走西口》、吴祖强的《二泉映月》、汪立三的《兰花花变奏曲》、辛泸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崔健的《南泥湾》等改编作品为例,讲述了音乐改编的几大类型:移植、主题化、拼贴、神似等。他还以福建泉州南音名谱《梅花操》的钢琴移植类改编为例,系统分析了这个名谱改编后到底“移植了什么、增加了什么、改变了什么、阐释了什么”,特别是“阐释不了什么”,让学员们更清楚了解到同质性语言阐释方法。

       最后,宋瑾指出,音乐的移植类改编要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要进行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保护原生态,也要注重多样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宋瑾与学员合影留念

宋瑾,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全国音乐美学学会会长,北京美学会会长,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艺术专业指导委员会理事,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理事。迄今发表文论180余篇,著有《走出慕比乌斯情节——世纪末音乐美学断想》《国外后现代音乐》《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音乐美学基础》《后现代思想与音乐人类学》等;译著有《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音乐的意义与表现》(合译);主编并撰写《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下卷:历史与思想》《西方现代音乐美学》等;参与编写教材《高师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教程》《大学音乐·西方音乐》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研究”“中国专业音乐人才培养未来发展研究”等,文旅部“混生音乐族性的美学分析”等。


作者 | 新文艺群体四期三组 朱志雄

摄影 | 新文艺群体四期 龚雷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许文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