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分享海宁市文联品牌活动“徐志摩诗歌节”——第8地县班学员案例分享系列报道(二)
发布时间:2015-11-10 发布人: 字号: A A A

11月4日上午,第8期地县班开展“基层文联工作创新发展的成功案例”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浙江省海宁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珏分享了海宁市文联创建品牌活动“徐志摩诗歌节”的成功经验和工作亮点。

王珏

长期以来,海宁市文联一直以传承和弘扬名人文化为己任,以培育名人文化品牌活动为抓手,不断凝聚和团结海宁市广大文艺家的力量,为海宁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文化凝聚力、价值引导力及精神推动力。目前已形成中国“海宁杯”王国维戏曲论文奖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两大名人文化品牌活动,其中“徐志摩诗歌节”一直在不断改进与创新之中,现将部分亮点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借助平台、提升规格,扩大影响力

徐志摩作为现代新诗史上的重要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创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诗作,其优美的诗作和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诗人。2005年,海宁市文联与中国诗歌学会、浙江省作家协会联合举办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诗歌节以“鼓励创新、推出新人”为宗旨,由中国诗歌学会组成评委会,评选汉语写作的优秀中青年诗人。

为反映当前我国中青年诗歌的创作状态和水平,每届诗歌节期间均举办主题学术研讨会,以充分体现诗歌节的权威性和学术性。目前,徐志摩诗歌节已成功举办三届,跻身我国三大诗歌节之一,海宁也因此获得“中国诗歌之乡”的美誉。

2013年,海宁市文联又赴徐志摩曾经求学的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就邀请国王学院共同举办徐志摩诗歌节、召开中英诗歌高层论坛等进行交流,达成初步合作共识。如今,国王学院已在康河畔为徐志摩立下大理石诗碑,上面镌刻有《再别康桥》中的著名诗句,以纪念这位在此萌发诗意的著名诗人,徐志摩诗歌节也成为了两地文化交流的纽带。借助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这一新载体、新平台,诗歌节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徐志摩诗歌节已成为海宁的城市新名片,在促进海宁名人文化国际性交流的同时,推动着文学、音乐、教育等其他领域的合作。

二、创新体裁、依托新媒介,增加参与度

在权威性及学术性基础上,为进一步增强诗歌节的参与度及互动性,尝试举办了中国(海宁)·徐志摩微诗歌大赛,自2013年起已连续举办三届。作为徐志摩诗歌节的创新项目,微诗歌大赛依托“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以传播速度快捷的“微博”、“微信”为平台,采用当下流行的“微体裁”(微诗歌),“无缝对接”大众口味。今年又针对大学生增设大学生创作特别奖,增设大学生特别奖,旨在高校中培养年轻人对徐志摩诗歌节的参与度。借助“新浪微博”媒体资源优势,开设主题“微访谈”推广活动,打破距离限制、话语屏障,使活动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有效提升。以今年的徐志摩微诗歌大赛为例,3月开赛以来,截止6月底,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文学爱好者创作的微诗歌14637首,平均每天约有150首微诗歌“诞生”,大大强化了诗歌节的大众化趋势,拉近诗歌与大众生活的距离,持续释放全国性文化品牌影响力。

三、邀请诗人、培育诗群,扩大辐射面

徐志摩诗歌节举办以来,吸引了吉狄马加、张同吾、李小雨、祁人等专家,荣荣、洪烛、李秀珊、刘川等近百位知名诗人来海宁讲学,让海宁本地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整体创作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了颇具实力的本土诗人群体——“海宁诗群”。其中,汉江、王学海、任少云、冬箫等作为其中的佼佼者,陆续获得了“徐志摩诗歌奖”、“中国诗潮奖”、“中国网络十佳诗人”等奖项,在全国各大权威杂志发表大量诗作;“三轮车诗人”何永智几十年来坚持在拉人力三轮车的间隙进行诗歌创作,已在诗刊等杂志发表作品多篇。

每届诗歌节均安排有“著名诗人走进校园”的活动,先后赴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海宁市高级中学、宏达教育集团等学校了解学生创作情况并给予指导。与此同时,“海宁诗群”中的诗人也经常下学校组织校园朗诵会和诗歌讲座等,并在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等部分学校成立诗教基地,校园诗歌氛围日渐浓厚,为培养学生诗人,普及诗歌教育,扩大诗歌节的辐射面迈出坚实的一步。

作者:王珏

学员简介

王珏,浙江省海宁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第8期全国地县级文联负责人“创新发展与品牌建设”专题研修班学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