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华:国学修养与书法创作
发布时间:2015-08-07 发布人: 字号: A A A

8月7日上午,新疆地区文联系统干部培训班的122位学员们迎来本期培训班的最后一场专题讲座。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晓华围绕“国学修养与书法创作”这一主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大家讲解了书法与国学之间的关系、书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意义以及书法创作的基本规范与新时代思想要求。

郑晓华授课中

国学与书法相辅相成

郑晓华谈到,在中国艺术体系中,书法是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汉字为载体,通过具有特殊笔墨清韵的汉字形象塑造,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无论从历史的悠久性,还是艺术形式的独特性上来说,书法都是中国最具民族文化代表性的艺术。从艺术和生活结合之紧密以及社会影响的广泛性上看,书法是中国第一大艺术。”郑晓华说。

对于国学与书法之间的关系,郑晓华提到,书法是国学的一个小分支,归属在经部和子部之中,具有国家意识形态(经学)的工具和大众娱乐的工具两大功能。据郑晓华介绍,书法在中国历史上实际经历了三个台阶,即战国以前书法停留在实用层面,汉代时期书法转化为大众审美艺术形式,唐代以后书法成为上流社会身份地位和品位的象征。“回望几千年,书法和国学之间是一个不断接近、不断融合、不断提升的过程。”郑晓华补充道。

 

郑晓华书法作品

郑晓华谈到,中国步入近代社会后,书法实用工具的功能逐渐消亡,同时退出了象征上流社会身份地位的舞台,退回到了满足大众审美娱乐需求的层面。他感慨道:“书法艺术在地地道道的‘国学’环境下孳乳培育成长发展,近代社会变革把‘国学’的内容从教育和社会意识形态环境中抽离了,这就造成当代书法的‘贫血’。虽然有无数的技术模仿,但在精神层面上却与历史渐行渐远。”

面对书法目前所处的境地,郑晓华保持了乐观的态度,他强调,一个大国的崛起需要向世界展示独特的文化,而书法又恰恰是最具有中国民族特征的艺术。因此,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同时,重新营造适合书法生长的文化环境,把书法放回“国学”的大地,让国学为书法注入活力、恢复元气,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努力去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

 

郑晓华现场讲解书法创作规范

书法创作应从国学中汲取营养

根据不同的书法创作目的,郑晓华将书法创作分为个人娱乐的书法创作和承担思想宣传功能的书法创作。当把书法作为个人娱乐时,遵守不写错字、规范入帖、按规矩行文布字等基本书法规范可以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然而,当把书法创作作为思想工具时,则要在遵守规范的基础上深化思想,努力做到立意准确、底蕴深厚、表达含蓄、文质相辉。

郑晓华强调,书法是世界艺术中独特的门类,是文字的艺术化,具有“意识形态+大众娱乐媒介”的双重功能,不仅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而且具有表达的直接性,在寓教于乐、传播思想方面具有其他艺术不具备的优势。因此,书法创作要与国学结合,要不断地从国学中汲取营养,增强书法创作的思想性,创作原汁原味的不再“贫血”的书法艺术作品。

文/国内处 石琳

导师简介

郑晓华,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荣膺“全国第二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等称号。著有《翰逸神飞——中国书法的历史与审美》、《古典书学浅探》、《中国书法史话》《颜筋柳骨》等书籍,出版《中国历代书法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系列讲座光盘,其学术论文《第三条道路——张怀瓘书学理论初探》、《全球化:是危机、是挑战、更是机遇》等多次获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