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格达峰下,那些一起学习的日子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新疆地区文联系统干部培训班侧记
发布时间:2015-08-11 发布人: 字号: A A A

八月,新疆最美的时节。

8月2日上午10:00,初升的太阳轻轻推开漫天的云朵,露出天空最澄澈的色彩。在以新疆最高峰命名的博格达宾馆里,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联的工作人员已经准备就绪,静静等待着122名学员的到来。

下午4:15分,塔城地区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东明拉着20寸大小的行李箱,信步走进博格达宾馆大厅,这里是他驱车七小时后抵达的终点站。紧随其后,来自哈密地区的艾海提·伊布拉音主席也在乘坐3个多小时的火车后抵达宾馆,领取未来几日的学习材料,尝了几口工作人员亲手递上的爽口西瓜。

晚上8:30分,原本空荡的新疆厅此时人声鼎沸,来自新疆14个地州、14个师团以及各协会、杂志社的120余名文联干部们同聚一堂,开启了一段互学互鉴、沟通交流的学习时光。


破冰之旅:兵、地文联深融合

展开中国地图卷,位于中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面积达1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广袤的地域造就多彩风光的同时也为各地、州之间的相聚平添了几分困难。而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博格达峰下开始安营扎寨、屯垦戍边,自治区文联、兵团文联共同促进文艺繁荣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

8月2日晚上,六个小组的学员在40分钟时间里迅速推选出各组组长、副组长,敲定组名、组徽、口号和队歌。讨论过程中,学员们充分发挥自身文艺专长,编创了“博格达峰”队歌、绘制了标有绿洲、白杨树、骏马图案的组徽,总之每个人都绞尽脑汁地将自己对新疆的认识、热爱以及内心深处的情感展现出来,赋予徽标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精神寓意。

为了同一个目标,大家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在思想碰撞中擦出友谊火花。学员耿新豫说:“第七师文联在新疆奎屯市,因为距离太远,平常跟其他地、州文联之间的联系较少,这次培训班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以后可以寻求更多的合作交流。”


文化盛宴:从形势大局到基层经验

八月的新疆之所以最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那香气四溢的瓜果盛宴。

8月3日至7日期间,培训班通过主旨报告、专题讲座、文化讲坛、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丰富多样的授课方式,在瓜果飘香的季节为学员们呈现了一场集合政策形势、前沿讯息、专业艺术、案例经验等内容为一体的文化盛宴。

翻开学员方惠民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位老师讲解的精彩内容。课后交流中,方惠民为此次培训班的课程内容点了一个大大的赞,他说道:“李屹书记讲的八个方面、四个建议指出文联工作的大方向,边发吉老师、李树建老师、郑晓华老师侧重具体艺术门类的发展,傅亦轩院长、阿扎提主席、巴特尔主席讲得案例很贴合我们的实际工作,不少经验可以拿来借鉴,既有高度又接地气,真是好得很。”


笑语欢声:书本之外的互动交流

“文联工作的核心是‘文’,关键在‘联’”。

8月5日晚,各小组以“民族地区文联工作的创新思路与发展”为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介绍自身工作的同时学习、借鉴其他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学员耿新豫说:“我们会定期到乡村里采风,给乡里垒文化墙,教村民绘画、摄影,后来只要我们一来,村民连饭都不吃就赶过来给我们看他们新拍的照片。”“我们哈密地区兵、地文联融合得比较好,我们率先提出兵地文联文艺人才的融合。”艾海提·伊布拉音分享道。

8月6日下午3点,全体学员踏上前往新疆兵团六师五家渠市博物馆的参观之旅。六师五家渠市博物馆的陈列内容以六师的历史为脉络,以124位将军为核心,突出宣扬六师在屯垦戍边过程中“忠于使命、敢于担当、不畏艰难、创新争先”的亮剑精神。“兵团真是太不容易了,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为了民族团结、新疆发展屯垦戍边,值得敬佩。”学员常淑娟感慨道。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赛帝玛丽亚,那天我在山上打猎骑着马”、“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棕色的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如果说在小组讨论中“联”开始发力,那么在8月6日晚的才艺展示环节,“联”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演出前,各小组利用一点点时间,在走廊、大厅门口等地进行紧张的排练;演出时,一首首充满西域风情的歌曲,一支支热情似火的舞蹈以及齐声朗诵的诗歌将学员间的友谊迅速升温。


在欢声笑语中,时间也慢慢滑到了培训班的尾声,手中的一张张结业证书也标志着这段学习时光的结束。然而,这并不是终点,这朵盛开在新疆文联的友谊之花将常开不谢。

文/国内处 石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