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舒宪:探寻中国文化的原型
发布时间:2015-08-28 发布人: 字号: A A A

8月27日上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中心主任叶舒宪先生来到中青九班,为学员们做了题为“探寻中国文化原型”的专题讲座,向我们介绍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3个小时的讲座过程中,叶先生坦诚、自然,简洁的话语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晰的表达背后展现了他严谨治学的深厚积淀。

叶舒宪在讲座中

走出文字的牢房

鲁迅先生说过:“人生识字糊涂始”。越是码字儿的人越要走出文字的牢房,尤其搞创作的人,更要认识到文明的发生之根,探寻其物质原型,丰厚自己的作品。叶先生举出很多例子,强调经典作品背后都蕴含其文化原型,文化符号的引用也是经典文艺作品之所以经典的重要原因。

比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讲的是中国的故事,核心是对尼采《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古希腊的“酒神”精神的崇拜。电影《阿凡达》之所以伟大,除了有卡梅隆数年磨一剑磨出来的3D效果,还有一个法律人类学的主题。就连阿凡达(Avatar)这个名字,也是源自古印度梵语“天神”的意思。当原住民无力抵抗侵入者的征服时,“天神”就该降临了。由著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哈利波特》里面,主人公哈利波特所在的格莱芬多(Gryffindor)学院,名字也是取自古希腊神话中一个上身是鹰,下半身是狮子的神兽,所以小说里面这个学院的精神就是:勇敢、活力与骑士精神。小说《简爱》的原型其实就是《圣经》十条诫命里的第十诫:“不可贪恋别人一切”,无论是他人的妻子还是他人的土地,凡是属于他人的,都不可侵占。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原型是《新约》里“浪子回头”的故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一切文学写作都跟原型有关,写作就是原型置换的结果。由西方艺术作品引用的原型可以看出,宗教信仰与文化原型直接体现并影响着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学员认真听讲

玉石文化与“中国故事”

那么,中华文明的文化原型是什么?叶先生梳理了史前的玉石神话信仰的传统及渊源,分析得出了华夏文明所认同的文化原型——玉石文化。

从“尧舜北用禺氏之玉而王天下”,到清乾隆千里迢迢把重达5800公斤的和田玉“大禹治水玉山子”摆放在紫禁城;从两千多年前的金缕玉衣,到2008年的金镶玉奥运奖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对玉石有如此长远和持久的能源依赖,而追问其动力,则须诉诸核心神话信仰:这是出于“以玉为神”和“以玉为德”的中华文明最高价值观的需要。如今,拥有8000年历史的玉文化正逐渐地清晰起来,浮现到世人的眼前。叶先生在讲座最后呼吁,让我们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当中去寻找、挖掘更多的文化原型,丰厚我们的文艺作品,重讲厚重的“中国故事”。

作者:中青九班学员林晓琳

导师简介

叶舒宪,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中心主任、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神话学会会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出版《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中国神话哲学》《<诗经>的文化阐释》《庄子的文化解析》《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千面女神》《熊图腾》《金枝玉叶——比较神话学的中国视角》《原型与跨文化阐释》《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等专著、译著39部,在《北京大学学报》《中国文化》《哲学研究》《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等发表论文400余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