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物’转为‘谋事’的思维方式——柳冠中谈设计中的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2016-04-12 发布人: 中青十班学员 字号: A A A

中青十班学员马泱报道

4月的北京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暖暖的春风为大地披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中国文联第十期全国青年文艺人才(视觉艺术)高级研修班在11日迎来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书法、摄影和民间文艺的69名学员授课。

柳冠中授课

学员听课现场

柳冠中教授从“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摧毁的第三种智慧”的角度详细阐述了“设计事理学——从‘造物’转为‘谋事’”的思维方式。他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我国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工业设计产业化的4个阶段以及设计的关系与机制等主要内容,还为大家留下一道“找出一个动词代替同义名字”的思考题,最后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关于“歙砚”和“是否在小学开办书法课”等问题,让现场的学员们受益匪浅,仿佛品尝了一次关于“工业设计”的知识盛宴。

学员与柳冠中进行交流

来自江苏南京的学员刘东在课后谈到:柳教授的讲座信息量很大,具体细节还有待消化理解,但对“工业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特别是为我今后的艺术创作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

来自湖南长沙的学员侯谢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就是“工业设计”专业,他也谈论了自己关于这堂课的感受:中国从来不缺少高级工业设计人才,在国外屡获大奖的往往是中国设计师,但为什么我们连一个小小“轴承”的制造工艺都与发达工业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工人在某些方面的制造水平较弱,无法完成设计师的预案,从而造成设计人才外流这样的恶性循环,希望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改进、完善,逐步赶超日本、德国等先进工业国家。


中青十班课程感悟(二):听清华柳冠中教授设计事理学课有感

作者:中青十班 程礼辉

说起品牌,众人皆知,众人也不知。从前以为这只是个妇孺皆晓的名号和某种物体为了推广与宣传所使用的图腾。

听了柳教授的课方知一个好的品牌并不是我们想的这么肤浅与单薄。品牌的树立和延续包含了几代人或是一个团队对事物坚持不懈的执着与追求完美的恒心。好的品牌重在高品质,它应该包含着物体面向未来的责任感及品牌缔造者的一颗慈悲之心。传统不是继承的,而是应该在不断创造的一种沉淀和创新,历史是这样,品牌也是如此。谁也不能否认现在的经典在未来就会成为历史上的精华。

柳冠中向中青十班学员授课

万事同理,不管是艺术品、工艺品或者是产品,它的创造者如果没有社会使命感和预见性,那么这样的品牌则有牌无品,更谈不上物体的可持续性与价值观。

诚然,品牌离不开匠心精神和人类对未知世界探索精神,打造高品质的品牌不只是人类追求单纯、和谐、美好的目标,更是人类为了创造更为合理的生存与生活方式以及真善美的一种体现。

世界需要中国品牌,民族需要中国品牌,愿大家的坚守与坚持为我们国家创造出一个更为和谐的明天。

全文图片摄影:邹森  潘永强  曹文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