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怀臻:从“双创”中激发生命中潜藏的基因与文化表达
发布时间:2017-04-10 发布人: 中青11班三组学员 字号: A A A

4月6日下午,我院特聘导师、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剧作家罗怀臻以“搭建21世纪新舞台”为题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精彩讲座。

罗怀臻老师认为,21世纪的新舞台,不仅是空间概念上的舞台,而是传统舞台向多形态、多内涵舞台的转化,更是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的转化。他援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讲话,认为该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

罗怀臻在授课中

讲座中,罗怀臻旁征博引,首先阐释了自己“传统戏剧现代化”和“地方戏剧都市化”的创作实践以及理论思考。他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任何时代的高峰之作必是该时代的转型之作,承载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中国戏曲传达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更是凝结了深厚的地域文化基因,通过现代化、都市化手段传承发展传统戏曲本质上是对戏曲本来状态的回归,而这种回归恰恰给予了它现代感。

罗怀臻为学员生动讲解

此外,罗怀臻还就传统戏曲百年来的三次转型阐释了自己对“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解。他指出,百年来中国戏曲第一次重要转化发生在上个世纪上半叶,传统戏曲从戏园向剧场形态转化,并以梅兰芳先生戏曲表演中的现代美、现代感为例,强调了“创新”的意义与内涵。第二次转型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样板戏创作时期,是以样板戏为代表的向西洋艺术的审美转化。第三次转型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戏曲向现代戏曲品格的转化。他结合自己的戏曲创作,在演出空间和表演形态上,传统戏曲突破镜框式舞台的局限,走进音乐厅、大剧院等多种形态的现代演艺空间,拥有更加开放、多元的演出环境,出现了浸没式、体验式戏剧。

授课现场

在互动提问环节,罗怀臻就舞剧《朱鹮》的剧本创作谈了自己的舞剧创作心得。他认为,舞蹈是用肢体表达情感的艺术,舞剧创作重点在于营造情境、表达情感、张扬情绪,而不应拘泥于“讲故事”;舞剧同样讲究文学性,所谓文学性,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情感的共鸣以及普适价值的传达。

✎中青11班三组学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