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十三班 | 罗怀臻:“现代化”与“乡土化”——我的戏剧创作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8-06-13 发布人: 字号: A A A

6月7日上午,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剧作家罗怀臻先生应邀为“中青13班”学员做了题为“现代化”与“乡土化”的专题讲座。课堂上,罗怀臻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在创作中的思考,向学员们分享了他在戏剧创作中的一些感悟。

罗怀臻授课中 

罗怀臻首先提到了身份感这个词,他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会带有一些出生地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组成了我们的身份,这些特点不论我们怎样隐藏,都是不可漂洗的,他会一直陪伴着我们。

罗怀臻表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更好的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好自己的身份,明确自己的身份。这种身份感的定位,可以让我们从平凡常态的专业人群中脱颖而出。”

授课现场

罗怀臻结合自己创作的作品《金龙与蜉蝣》《武训先生》《兰陵王》等,指出在当下戏剧的创作应有所回归。他说:“这种回归不是对自我的否定,而是在前进的基础上,有了大视野,大局感,带着一种更为新颖的观念回归自我。”

他以淮剧在上海的发展为例,向学员们讲述了回归的重要性。他指出:“淮剧最初在上海一举成名,是因为浓郁的乡土化。让淮剧在上海有了身份。而在后面时代的变革中,淮剧一度想要去除乡土化来迎合市场,但是这倒让淮剧一度没有了目标。现在的再乡土化,使淮剧彻底的回归,让淮剧找回了自信,民族文化的自信。”

罗怀臻引用中国哲学经常说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概念,解释了乡土化,去乡土化,再乡土化的理念。并用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家乡看法的变化中,更加形象的诠释了这一个理念。

最后,罗怀臻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无法解析的那种基因。发现自己,发掘自己,发挥自己,发展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并且带着你和这个行业的,这个职业的观念,你就会产生卓越的艺术建树。期待各位成为这样的人。”

罗怀臻课后与学员合影留念


作者 | 二组学员 郑晓佳

编辑/摄影 | 教学科研处 于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