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十四班 | 宋瑾阐释音乐的三种语言:异质性、近质性和同质性
发布时间:2019-09-30 发布人: 字号: A A A

       9月24日上午,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宋瑾,为中青十四期学员们作了题为《阐释音乐的三种语言:异质性、近质性和同质性》的主题讲座。

宋瑾授课

       宋瑾指出,人们普遍认为,对艺术作品的阐释是以理性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来解读的。但是,艺术之所以具有不可替代性,正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感性的冲击力。如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摄影、书法等,对于不同艺术形式所传达的感受要如何阐释,这用一般的语言很难说清楚。

       从音乐角度,宋瑾认为存在三种阐释语言。第一种是异质性语言,是用特定理性范畴、概念对音乐作品进行认知和分析,比如西方历史上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对音乐流派进行分类。第二种语言是近质性语言,即不同的艺术门类可以相互进行阐释,比如以诗歌来阐释绘画,用文学性语言或美术的视觉语言来阐释音乐等。第三种是同质性语言,指“用音乐来阐释音乐”的各种方式,多见于表演和改编。比如鲍元凯的《走西口》是通过西方的管弦乐来重新演绎和阐释民歌,比如吴祖强以弦乐合奏来改编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都是“以音乐诉说音乐”的典型例子。

授课现场

       宋瑾的授课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思辨性,他对音乐阐释语言的分析,让学员们更为深入地思考艺术的本质以及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联系。

       授课导师简介

       宋瑾,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全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北京美学会会长,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艺术专业指导委员会理事,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理事。迄今发表文论170余篇,著有《走出慕比乌斯情节——世纪末音乐美学断想》《国外后现代音乐》《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音乐美学基础》等;译著《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音乐的意义与表现》(合译);参与教材《高师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教程》《大学音乐·西方音乐》等的编写;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研究”“中国专业音乐人才培养未来发展研究”等。

作者 | 中青十四班四组 李石

摄影 | 中青十四班 龚裕凌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牛绪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