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鹰:戏剧演出中的诗化意象
发布时间:2020-10-16 发布人: 字号: A A A

       10月15日上午,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晓鹰为中国文联第十五期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作了题为《戏剧演出中的诗化意象》专题直播讲座。王晓鹰以戏剧中的“诗化意象”概念为核心,向学员们生动介绍并阐释了自己戏剧导演创作的理论与思考。

王晓鹰在线授课

       首先,王晓鹰提出艺术创作应该由简单的外部叙述表达转向对人物内在精神诗化的意象表达,并简要梳理了戏剧与诗的源流关系和内在联系。他认为应该把戏剧冲突从外部情节引入内在情感,把人物与外部世界表面的、外部行动的对抗,转化为对人物丰富、复杂、深刻的生命内涵的挖掘和表达,延伸至人物情感深邃处和心灵隐秘处,让人物在这样的生命历程和情感表达中显示生命的价值和艺术的力量。

       王晓鹰认为戏剧不应该仅仅是对现实的模仿,他一直在自己的导演创作中追求“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的创作转变。为此,他提出了戏剧创作的两个方向,即民族化和现代化,并结合《一九七七》《伏生》《红色》《赵氏孤儿》等戏剧为例,生动地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对戏剧作品进行民族化和现代化创作的。

学员在线聆听

       其中,在戏剧的民族化创作方面,王晓鹰提出“中国意象”的概念。他认为中国意象并不是简单地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或题材的复制,而是更多建立在中国传统戏曲写意象征、虚拟联想的艺术语言系统基础上,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手法、意境、美感进行一种创造性转化,最终传递出中国艺术的独特意蕴。然而,戏剧民族化的发展若想脱离对传统艺术的简单复制,焕发出时代的创新性,必需与现代化的艺术理念相结合,使它体现出现代审美的特质。这就要求戏剧要传递现代的文化信息、具有现代性的情感哲思,还要具有现代性的人文观察和生命思考,使之成为一种“现代表达”。

       最后,王晓鹰鼓励学员,要使戏剧体现出民族情感的涌动与迸发,又具有现代性的思考,推动中国戏剧艺术达到更深入、更广阔的“民族化+现代化”的更高境界。

学员在线评价

撰稿 | 中青15班学员 于冠超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张会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