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16班 | 罗怀臻: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观——从“三江汇流”到“两创思想”
发布时间:2021-06-04 发布人: 字号: A A A

       6月3日上午,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为中国文联第十六期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作了研修班的最后一场专题讲座《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观——从“三江汇流”到“两创思想”》。

罗怀臻授课

       “选择艺术创作,就没有终点”,罗怀臻以交流的形式从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开始缓缓道来。1993年,凭借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一举成名后,他没有选择“躺平”,而是深刻反思,选择转型,继续勤奋地创作、思考,坚持做一个清醒的人。随后,罗怀臻以最近创作上演的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为例,阐释了自己的创作体验和思想观念,并提出“没有任何一个理由让我们止步”,艺术家要从遵守艺术规则行进到打破规则、创造规则的跋涉期,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来说就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风气,催生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罗怀臻指出,作品是有时代感的,艺术创作一定要与当下发生密切关联。当下的艺术创作要面对三种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西方现代文化传统和近代革命文化传统。这三种文化如盐着水、不着痕迹地融合在一起,如“三江汇流”,构成今日的新时代文艺创作观。罗怀臻既肯定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艺术表现的真实、人性的真实,也批评了某些革命题材戏剧强行抽离传统文化规范和基本人性价值观的弊病。

       授课现场

       由此,罗怀臻谈到自己为何及如何创作革命题材现代戏处女作《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及舞剧《朱鹮》,他强调,“两创”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创新,也是外来文化、革命文艺传统都面临着的新时代创新与转换。这种创新和转换有价值观的、也有审美观的,有对内容的表达,也有对形式的创新,这些都给作家、艺术家提供了机遇。  

       罗怀臻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的讲座风格,矢志不渝追求艺术至境、不断寻求突破转型的精神风范,让学员们深受感染,进而反思自己应当如何成为时代的在场者和表达者,应当如何继承三种传统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以此为方法,把历史故事讲给现代人听、把革命故事讲给年轻人听、把中国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授课老师

       罗怀臻,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现任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代表作品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武训先生》,昆剧《班昭》《一片桃花红》《影梅庵忆语》,京剧《西施归越》《李清照》《建安轶事》,越剧《真假驸马》《蛇恋》《梅龙镇》,黄梅戏《长恨歌》《孔雀东南飞》,甬剧《典妻》,川剧《李亚仙》,琼剧《下南洋》,话剧《兰陵王》,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舞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大河之源》等。出版著作《罗怀臻剧作集》《罗怀臻演讲集》《罗怀臻研究集》《罗怀臻教学集》等。作品曾获得各种国家级文艺奖项逾百种,部分剧作被译为英、法、日、韩等国文字出版演出。

撰稿 | 中青16班四组学员 江飞

摄影 | 中青16班学员 颜劲松、文艺研修院 张会卓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张会卓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