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院风华——刘庆杨谈宋代院体细笔绘画
发布时间:2016-06-17 发布人: 国际研修处 字号: A A A

6月15、16日晚,青年艺术家、院体细笔绘画研究学者刘庆杨为澳门一期学员讲授了“宋代院体细笔绘画漫谈”一课。课程从宋代院体细笔绘画的“士人画”属性、宋代画院画家的生活状态、翰林图画院、宋代理学格物思想对绘画的影响、宋代院体细笔绘画的写生、院体细笔绘画用材等方面进行讲解。该课程是研修班“中华艺术”板块内容之一,旨在传递宋代院体细笔绘画的精髓和背后的文化,同时从当下院体细笔绘画研究者的角度探讨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青年艺术家、院体细笔绘画研究者刘庆杨授课

导师授课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深受农耕文明影响,倡导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排斥人类的智慧,这也充分体现在绘画、建筑、民间传说、民俗等方方面面。

士人在北宋之前有多种释义,包括一切从事耕种和军旅的青壮年男子、习文习武而取得官职者、读书人,含作为文人的读书人和“志道弘毅”的读书人,北宋以来则专指“志道弘毅”的读书人。“士人画”这一称谓源于苏轼,指区别于画工之画的作品,而“文人画”的概念则从晚明开始盛行。

宋代画院,亦即宋代翰林图画院,专门为宫廷和皇室贵族服务,画家进入画院需经人荐举或经考试,画院内设立待诏、祗侯、艺学、画正学、学生、供奉六职。由于统治阶级为笼络画家为其服务,适应政治需要,满足精神享受,因此宋代画家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比前代有所提高,北宋时期,画师的待遇也与一般工匠不同。画家地位的提高,生活的保障,时间的充足,对于艺术的发展、画家艺术才能的发挥、技法技巧的提高无疑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当时很多工程浩大、内容丰富的绘画作品,都是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完成的。

在宋徽宗赵佶时期,画院制度正式成为科举教育制度的一部分,名为“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画家入学后,按照家庭出身分为:士流(士大夫出身)与杂流(商人或非剥削阶级出身)。正式入学后,除了学习绘画,也学习“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古文字学的书籍。学习期间有考试,按照考试的成绩决定等级的升迁。画家还可以观摩宫廷收藏的名画,对于学习传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水平可谓是难得的机会。有如此完备的制度和内容,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国立美术学院”。

翰林图画院存在的功用主要在于人物写真、“情报”写真、壁画、装銮、绘制御扆、代笔、搜集品评图画名迹、绘制地图、考校天下画生等。

一个时代的哲学、文艺理论必然会对一个时代的绘画产生影响。宋代的哲学被称为“理学”,理学中客观唯心主义一派特别重视儒家的“格物”。朱熹认为:“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这样的精神影响到绘画上,就会促成非常写实、严谨的院体细笔画品格。

北宋宣和画院时的院体细笔花鸟画在此“格物致知”思想的关照下,画家作画较为注重到万物之中去“察理”、“知性”,从而使自己笔下的花鸟草虫体现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并能够通过察其物理,知其物性,使描绘花鸟的过程成为“天下无一物非我”的变化过程。画家“曲尽物性”的过程,实际上成为了后嗣院体细笔画家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画乃心印”审美理想的前提性准备。

认真听课

提问交流


学员反馈

学员、澳门视觉艺术协会监事长高婉芳说,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繁盛时期,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花鸟画方面,黄荃以传统勾勒写实之法见长,徐熙则以写意水墨绘画花鸟见称,两者因此在绘画史上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均为后世所赞赏。听了刘老师的讲解,我对宋代绘画加深了认识,获益良多。

学员、卓剧场联合艺术总监胡美宝说,刘庆杨老师对宋代院体细笔绘画的讲解细腻而有趣,没有只针对介绍对于画作本身的欣赏方式,反而是介绍了当时的思想学说、生活观察和艺术作品与时代身份的关系。这反而令我这个对这种画作毫无认知的观赏者更能了解及懂得其价值,因为宋代细笔绘画的对象、材质、画风等正代表着这个经历巨大历史时代变迁与发展的记录,就现在常听见的“经典”、“将经典本土化”、“找出经典的当代性”等题目而言,也可以有所思考。


导师名片

刘庆杨,青年艺术家、院体细笔绘画研究学者、天津市河北区文联专职副主席,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美学博士在读。出版了《不负丹青》、《传焰》、《清雅》、《宋院风华》等著作。2016年在香港饶宗颐文化馆举办《宋院风华》个展暨学术讲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