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模块——中国传媒大学李继东:传播的新生态、新观念与新策略
发布时间:2017-04-14 发布人: 孙婵 字号: A A A

4月11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继东以《传播的新生态、新观念与新策略》为题,结合文艺微传播的生态观念与策略为大家带来内容详实、观点新颖的一课。在本次研修班的三个课程模块中,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跨文化传播模块,经过三节政策和实践课程后,我们进入了理论部分。

李继东授课中

课程首先对当代文艺界的生态构建与创作导向进行了解析。共享、大数据、融合与智能是当前媒体生态的核心特征,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着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了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和国家把“发展”与“创新”当作意识形态领域关切的重心,并要求广大新闻传播界、文艺界工作者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研究导向和创作导向。

崭新的媒介生态与舆论语境孕育着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与新观念。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智媒时代需要人们树立起三种观念。第一,要建立数据思维,分析全面的数据,重视数据的复杂性与相关性,通过构建数据库实现内容的精准传播。第二,要建立网络化观念,认识到信息传播是一种多元主体交互过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聚集性、动态性和智能性。第三,要树立起用户观念,切实关注到用户发布信息、接收信息、再生产信息的行为模式变化。

授课现场

那么在网络时代传播信息与创作文艺要掌握哪些策略呢?李教授认为,首先要重视“微主体”,关注有血有肉的人民群众的切身体验,透过 “草根”意见领袖,与更多公众建立平等、开放的对话与合作关系。其次要重视“微内容”,要善于运用和创造接地气、应时需、合民意的网络语言。最后还要重视“微叙事”,做到对象定制化、话题日常化、渠道智能化、方式融通化。总的来说,只有将微观话语与宏观话语结合起来,才能既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又让国家大事落地生根,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话语生态。

教学相长

学学相长

文 / 孙婵

图 / 刘智宁 袁钦玲 张双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