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教学:首都博物馆——“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发布时间:2017-06-30 发布人: 字号: A A A

6月25日下午,澳门二期、三期团员前往首都博物馆进行机构教学,参观了“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并聆听了首都博物馆国内部首席研究员张杰老师讲授此次展览的策划、布展和成效。

张杰老师(左一)现场讲授

机构教学中,张杰详细地为大家介绍了每一件展出文物的历史、意义,并穿插讲解此次展览从策展、布展到最后呈现的全过程,大家感到受益匪浅。

展览现场

视觉组团员、澳门数码摄影学会创会会员仇耀中:

在张杰老师全程讲解指导下亲自看到了历代祖先的智能与能力,一些展品的设计与精致制造,展现出不同特色。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展示非常关注,这时期距今历史久远,春秋战国时期更为广泛地使用了各种材料来进行雕刻艺术,如青铜、金、银、铅、陶、玉、石、牙、骨等。在雕塑上施彩已成为普遍的做法,各种材料的制作工艺也有所改变发展,在青铜工艺上出现了失蜡法和错金银的镶嵌技术,使青铜制作走向了华美阶段。这种华美体现了春秋时期的审美倾向——充满了轻松和活力的现实精神。这一时期的动物雕塑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并突出地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特征。

观摩展品,聆听讲解

舞台组团员、澳门音乐产业协会理事长陈志宏:

展览展示了四百件在1996-2016年二十年间在中国各地的考古成果。穿过象征历史曲折延绵而设计的长廊,文物按照时期顺序展示,每个时期分割成不同的展区,并配合时期和文物设计成不同风格。在张杰老师详细的导赏下,我们透过文物的背景、美术、工艺各方面更深入了解到中华历史文化的美与好。

视觉组团员、澳门漫画协会常务理事余志云:

在展览中,我体会到“文化”、“文明”并非独立而生的,而是切切实实在生存、生活、生产中显生,继而则是人们对生死信仰的精神需求。馆中提到“万物和谐的哲学智慧,予以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品格”,当帝皇将相、人物出土后重现我们眼前时,我们体会到的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孕育了文明的基石。

舞台组团员、国际(澳门)学术研究院署理院长、澳门音乐教育协会会长高胜文: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莱斯利·里普森(Leslie Lipson)认为,“不探究过去,就不能准确地把握现在,更无法描绘未来的行动过程。”诚言,历史不可能完全决定未来,但历史可以为未来提供选择的可能性。文物研究,是探究过去的其中一个方法。文物不单承载中华文化,更让我们感动,使我们亲切。正如展馆结语所言,“倾听历史的回音,远望前方的新程”。共勉之!

澳门二期、澳门三期团员与老师现场交流互动

摄 / 张梅芝、廖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