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人一期 | 学员讲坛(二):关于音乐创作改编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1-06-18 发布人: 字号: A A A

       编者按:5月13日至29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承办的“中国文联第一期舞台艺术制作人高级研修班”(简称制作人一期)顺利举办。研修期间共开展了六场学员讲坛,学员们畅谈舞台艺术创作、制作的经验与思考。今天与大家分享音乐领域部分校友的发言摘录。


郑栋发言

       广西南宁孚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栋从参与创作的山歌剧《三月三》谈起,讲述了他对广西山歌与现代音乐融合改编的探索:

       在山歌剧落地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团队始终遵循音乐先行的理念。在熟读剧本并与编剧、导演交流之后,我们系统梳理了剧目的章节和场景,并编写音乐创作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田野采风。创作团队走访了大明山周边50公里范围内的七八个乡镇,采录了当地流行的各种山歌曲调。这些山歌曲调旋律各异,有些欢快明朗,有些婉转曲折,有些如泣如诉,为后期创作提供了非常多可用的素材。

       由于大明山地区的原生态歌曲绝大多数为无伴奏自由拍的吟唱,所以节奏的规整很重要,通过断句、节奏的统一化使我们在创作上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在作曲上,我们把原生态山歌的经典唱段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奏,尝试了很多现代流行乐风格化的编曲,如说唱、蓝调、爵士、布鲁斯、硬摇滚等,让改编山歌融合进现代歌舞剧的表演,而基底又不脱离经典。整部剧的歌曲,我们全部使用了壮语来演唱,并在唱段里运用壮语中特有的一些词汇,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当地群众的生活状态。“听得懂,并且好听”,这是演出后观众们对我们的肯定反馈。

周杰发言

       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的翠柳壹号录音棚主管周杰,结合他在土家乡村音乐剧《黄四姐》的后期混音工作,分享了关于混响器的一些探索性运用:

       土家乡村音乐剧《黄四姐》人物形象多、性格差异大、场景变化大, 有“石门河”以打击乐为主的大动态激烈号子唱段,也有“紫竹林”月色下的 “三更调”男女轻声对唱段,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剧情要求对剧中不同角色、不同唱段进行了不同的混响设计。例如,剧中古典管弦乐伴奏的大场景缩混要求有具体方位,可以让听者在立体声听音条件下分辨出各种乐器具体的方位和前后层次,从而配合剧情发展产生一种临场感。我们整体运用大厅混响,同时通过包络线使用动态混响的方式改变混响发送量;在小声场乐器竹笛、唢呐、咚咚喹(土家族单簧竖吹乐器)等点音源乐器混音时,又根据剧情需要和舞台空间进行重新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写、编、录、唱、混”一个步骤都不能少,每个环节都要加分,同时宣传、推广也要跟得上。我们要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探索,让音乐作品以更好的音响效果得以呈现,为音乐作品添加生命力,让它更具舞台表现力。

编辑/摄影 | 文艺研修院 邹晗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