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康:当下策展的转向与应对
发布时间:2021-09-09 发布人: 字号: A A A

       9月8日上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子康为中国文联第五期视觉艺术策展人高级研修班学员作了题为《当下策展的转向与应对》的专题讲座。

张子康授课

       张子康针对美术馆与博物馆的展览模式有何不同、什么是好的展览、学术为什么是美术馆发展的命脉、如何推动美术馆的建设等相关问题为学员授课,并结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国内外展馆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生动地阐释了新时期作为一名策展人应如何应对展览、办好展览。

       张子康认为,不同的机构和不同的展览类型都应该有相应的、有差异的策展机制。而展览的评价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谈及如何评价一个展览时,大部分策展人最朴素的观点都是愿意做一个“好展览”,但究竟什么是好展览却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他讲到,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角色对于“好”的认知存在差异。究竟什么是“好”?张子康说,真正的好是有真诚的认知。因此如何形成对“好”的共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当下策展人需努力的方向之一。

学员认真听课并做笔记

       张子康指出,因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策展的视角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策展人往往善用考古思维进行策展,这跟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很大的关联。我国的策展人往往更愿意研究先辈的艺术成就。反观西方,西方的策展人更愿意着眼当下全世界对艺术的认知,着眼人们喜欢什么样的艺术。

       张子康谈到,一个美术馆的价值建立,必须要有学术研究作支撑,学术理念是推动美术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策展人需要讲新故事、提新问题、树新观点,并不断努力达成新观点的共识。可否达成共识是评价一个展览的重要要素,而非“好”与“坏”的模糊标准。

学员提问

       张子康建议学员们在策展工作过程中,要经常与国外美术馆做对比,充分研究中西方的不同,充分挖掘东方艺术的特点,放大东方艺术的个性,发挥出美术馆的自身优势。同时,他指出,策展人也需要在艺术上与业界达成共识,艺术中的共识其实是指思维上的共识,而非仅仅是题材上的、艺术语言上的共识。这种共识其实也是一种审美共识和情感共识,能够推动展览价值最大化。

       讲座尾声,张子康讲到,好的展馆始终要想到观众、想到社会影响力,不断地改变观众的认知是吸引观众走进展厅的最大动力。策展人应该用自己的方法与观展者交流,让普通观众看懂展览,但是绝不能单纯的迎合,迎合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降格”。展览如果通过策展人的努力,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让看不懂展览的人有兴趣看,并且每次观看的时候能够看懂一点点,那么这个展览就有了价值。

课后交流现场

       授课结束后,张子康对部分学员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详细的解答,并与学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授课老师简介 

       张子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策划、编辑出版各类文学、艺术图书千余册,多次荣获国家级图书奖项;主持策划众多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大型艺术展览;著有《美术馆》(合著)、《文化造城》(合著)、《跨界生存》(专著)、《艺术博物馆》(合著)、《张子康》油画作品集、《张子康——疆域》影像作品集等,并发表百余篇艺术理论相关文章;创作的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展览。

撰稿 | 策展五期四组 何世辉、黄易锋

图片 | 策展五期四组 吴玮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刘怀彦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