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院特聘导师王舸对舞剧《诺玛阿美》做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5-10-13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15年10月12日下午,研修院特聘导师、著名舞蹈编导王舸为民族一班的学员们解析了他导演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诺玛阿美》。就在前一晚,学员们在北京天桥剧场观摩了《诺玛阿美》的首演,在观剧之后安排这样的讲座极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王舸在讲座中

 

舞剧《诺玛阿美》讲述的是哈尼族迁徙史中的故事,包括序——南迁、第一幕烽火狼烟、第二幕重建家园、第三幕箭在弦上、第四幕背水一战、尾声——诺玛阿美六个部分。哈尼族的迁徙史是以口述史的方式保存下来的,全剧以一位哈尼族老人的讲述贯穿,展示了哈尼族遭遇外敌劫杀,历经苦难追寻美好家园的故事。

 

 

这是一部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舞剧。舞剧的立意为“心在梦在、爱在家在”, “诺玛阿美”是哈尼人心中的理想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梦。王舸强调剧本的立意和外延,题材的选择和外延的挖掘为的是以小见大,舞剧的创作要做出精神。《诺》以战争与和平作为主题,具有如俄罗斯芭蕾舞剧《斯巴达克斯》般的史诗感,我们可从哈尼族的坚韧气质见到中华民族的基本气质。

 

  

这是一部电影式的舞剧。舞剧中不仅有电影式的切换,也有特写镜头。由于舞剧并不擅长讲述复杂的故事,因此在《诺》的戏剧设计中强调各情节的“结果”,而非不必要的“经过”。不同于话剧,舞剧“有拍子,无语言”,演员只能用身体表达,而节奏化的“行为”就是舞蹈极其重要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演员不仅要有舞蹈的技术能力还要有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里的道具具有“多意性”。从大道具“六根柱子”“大片泥土”到小道具“弓箭”“长矛”“酒壶”等,都是将多种意义糅合在剧中。例如“六根柱子”并非简单装置,而是象征了生殖崇拜、田埂、屋外屋内、寨门、精神支柱等意义,“埋藏弓箭”则表达了和平的愿望。此外,这些道具也使得演员的形体得以改变,既表达出剧情又做了情节的衔接。

 

 

此外是关于音乐的创作问题。《诺》剧融合了西方音乐、哈尼族音乐、流行音乐等多种元素,音乐创作是在舞蹈编导找到音乐形象并设计好结构之后开始的。《诺》剧是电影式的舞剧,音乐也如电影配乐般有时会作为背景,这时演员不必完全跟着音乐的节奏节拍舞蹈,而是以自身的修养和感受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舞蹈结构。

 

民族一班学员在观剧前合影

 

作者:民族一班学员 马冬雅

导师简介

王舸,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著名舞蹈编导。主要舞蹈作品有《千红》《桃夭》《阿婆的幸福生活》《父亲》《中国妈妈》《汉宫秋月》《过早》《凤悲鸣》,舞剧作品《诺玛阿美》《骑楼晚风》《徽班》《东厢记》《红高粱》等。曾荣获第十三届文华杯导演奖、桃李杯、全国舞蹈大赛文华舞蹈节目创作一等奖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