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砚君:曲艺创作与创新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10-20 发布人: 字号: A A A

10月18日上午,崔砚君老师来到了民族一班的课堂为学员授课。崔砚君老师虽然年逾七旬,但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受到了全体学员的热烈欢迎。

崔砚君授课中

一、曲艺的现状

崔砚君老师首先谈起曲艺的现状:“曲艺现在不景气,市场清淡、退化,需求也越来越小”。“由于曲艺创作是遵循‘有需求才创作’的规律,这就导致了曲艺创作更加滞后,严重脱离了市场”。因此,很多曲艺演员面对生存的压力,纷纷转行远离了曲艺。但是,依然有曲艺的忠诚者挚爱着、坚守着曲艺,为这项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进行努力地奋斗。

崔砚君与学员交流

二、曲艺的创作

谈到曲艺创作,崔砚君老师感慨万千:“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曲艺形式多达三百多种。曲艺创作形式也是多姿多彩,各种形式的创作规律都不一样,南北差别很大。”

曲艺创作本身就比较复杂,它包括剧本、音乐、道具、表演等等。曲艺的特点是“在说法中现身,进进出出”,有人物、有情节,“笑谈千古风云,评说世间离奇,唱尽人间悲欢,诉说百姓心声”。搞曲艺创作要耐得住清苦、守得住清贫,要有一颗炽爱曲艺的心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要有敏锐的眼睛发现生活,还要具备曲艺创作的技巧和能力。

学员进行提问

三、曲艺的创新

说到曲艺创新,崔砚君老师感慨道:“没有多少经验,倒有不少经历”。创新是个新课题,这些年他也一直在苦苦思考和探索。既要“引领风尚、教育人民”,又要让人民群众喜爱;既要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吸收融合,还要保持曲艺不能变种,是生存还是毁灭?他也一直在纠结、挣扎。

曲艺从“说学逗唱”到“说学演唱、逗在其中”,曲艺也在变革中艰难地前行。曲艺的每次革新都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寻觅着,他也一直在做着这方面的实验和摸索。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做出了大胆的创新,把大鼓牌子曲和相声结合,创作了《坐小车来的病人》;还创作了集魔术、杂技、相声一体的《神秘的新娘》,在当时既有票房还深受观众的喜爱。八十年代初,他又尝试着把盛行的迪斯科和流行歌曲结合,进行“花场”演出;同时,还移植了民俗婚礼,整体策划了《欢乐的婚礼》。但这些种种的革新,仅仅是让曲艺存活下来了,对曲艺本身并没有起到发展和促进。他由此感悟到,并不是市场有了,艺术本身就能发展。

最后,崔砚君老师根据自己从事曲艺行业50多年的创作经验,总结说道:“曲艺的创新,必须要有好的作品,才能带动表演形式的创新”,鼓励学员们要大胆地创新。他希望来自全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艺工作者们要坚守创作的热情,继续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曲艺工作做出贡献,为中华民族的曲艺事业追寻着、探索着......

作者:民族一班学员 郝卫东

导师简介

崔砚君,曲艺作家、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河北省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代表作品有:相声剧《饱暖生闲事》,冯巩和牛群的《有话坐下说》,冯巩与郭冬临的《得寸进尺》,以及《旧曲新歌》《坐享其成》《家有毕业生》,电影《没事儿偷着乐》等。曾获文华奖、牡丹奖、全国曲艺作品一等奖,央视春晚节目获十多次一、二等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