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一班学员论坛(二):少数民族文艺的创新和发展
发布时间:2015-10-23 发布人: 字号: A A A

10月20日上午,民族一班开展学员论坛,就少数民族文艺的保护、传承、创新及发展等主题展开讨论。民族一班第二组学员以“少数民族文艺的创新和发展”为话题开展论坛。论坛由周彬主持,李永生主讲。

李永生发言

中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融合、变迁之后,各族人民依靠劳动和智慧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在孕育文化的过程中,各民族也产生了很多民族音乐、舞蹈资源。人们在劳作、在忙碌的生活中,为了放松和缓解压力,创造了大量的民间舞蹈。也就是说,我们少数民族文艺基本是从祭祀和劳作中衍生出来的。

那是不是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我们都要把它继承下来呢?对此,我们有三个观点:

一、不忘本来

不忘本来就是不能忘记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优良传统文化我们要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根,传统文化是魂,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无根之树不会枝繁叶茂,无魂之躯只是行尸走肉,没有精神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二、吸收外来

吸收外来就是要求我们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这就是要求我们创新,要求我们发展。原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老师说过,变是永恒的,不变是暂时的,人们追求的是永恒,是变化带来的感受,对暂时的是过而忘之。

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要求我们进行跨界融合,跨界融合是少数民族文艺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舞剧《诺玛阿美》为例,它在音乐上具有三点跨界融合的地方:

一是音乐跨门类的融合。音乐和舞蹈故事融合产生舞剧,《诺玛阿美》中的音乐在艺术表现上像电影的背景音乐,只作为情绪画面的配乐,让演员自己找戏剧点去配,从而完善艺术的二度创作。

二是音乐跨民族的融合。在保留各民族音乐特点的本真的基础上,《诺玛阿美》巧妙地将其他民族的元素进行结合。它在哈尼族音乐这个母体音调的基础上,融合了云南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其中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哈尼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捉泥鳅》等,在乐器上使用了竹把乌、小三弦等,这些音乐与乐器的大胆提炼,让音乐作为一种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张驰和延伸,音乐由此也得到更高的升华。

三是音乐跨流派的融合。在当今的演唱方式中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结合产生民通唱法,而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结合也是屡见不鲜。在舞剧《诺玛阿美》中,以民族音乐为基础融合了流行歌曲《等你等到白了头》,这其中对舞蹈情绪的推动,达到一种震撼式共鸣效果。

跨界融合与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民族音乐上,在少数民族的舞蹈中也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孔雀舞是傣族舞里最有代表性的,最早的孔雀民间是以一种架子孔雀的形态来展现的。毛相是一个民间跳孔雀舞的高手,他在跳孔雀舞的时候,做出一个大胆的创新,丢掉这个架子孔雀道具,更多的是通过眼睛、神态的模仿来塑造形象,由此创立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如:用碎抖肩来表现孔雀开屏,用脚尖的垫步来表现孔雀觅食……在他的表演中还大量融合傣拳的元素,增添了很多英武的艺术风格。

而杨丽萍的孔雀舞在手臂、身体的应用上发挥到了极致,如手臂的抖动,身体形态大幅度的变形,跨部的抖动……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二位艺术家在傣族舞上都做了大胆的创新,使傣族传统文化真正具有了跨时代的文化价值。

洪红展示孔雀舞

 

三、着眼未来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为此,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要着眼未来,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优秀作品,不断提升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和文艺素养,为服务人民、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周彬主持学员论坛

作者:民族一班二组全体学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