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一班研修记忆:读书心得(一)
发布时间:2015-11-04 发布人: 字号: A A A

编者按: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舞蹈家协会和中国杂技家协会协办,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承办的中国文联首届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文艺骨干(舞台艺术)研修班(简称“民族一班”)于10月10日至10月30日在北京举办。本期班主要面向少数民族地区舞台艺术领域的文艺骨干,是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首次举办此类班次。通过21天集中学习和交流,学员有了很多收获。我们特将部分学员在学习期间的创作与思考作为民族一班学员的后续报道与读者分享。以下是民族一班班长、甘肃省临夏州民族歌舞剧团李海魂研修学习期间在读书交流会上的发言,将他成长经历中认为对自己有深远影响的书(《傅雷家书》)的感悟同大家分享。


李海魂在读书交流会上发言

我从初中开始看了许多战斗题材的中长篇小说(如:《闪闪的红星》《难忘的战斗》《烈火金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看书的种类也慢慢变得广泛起来,逐渐开始涉猎一些国外名家的作品和中国古典文学。

在上大三的某一天,我在书店的音乐理论类书架上,很奇怪的发现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傅雷家书》,随意翻看了几页,感觉可以深入的去阅读,于是就决定买回去(记得这书的价格是1.7元)。回到宿舍,我一口气读完了全本,它的内容是由父亲和儿子的书信来往组成的,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是山间潺潺清泉,是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具有文学性,也具音乐性。


父亲傅雷(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儿子傅聪(我国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他们父子书信大体上写了四方面内容: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斗志;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维;四、做一个诚实的人。


傅雷

书中让我特醒目又倍受教育的有两点:一是每封书信的开头,都互相称呼“亲爱的爸爸”或“亲爱的儿子”。我上大学之后,和父亲的书信来往也比较频繁,我的父亲爱好写作、散文、诗歌,也爱好音乐,感觉傅雷傅聪父子间的关系和我们父子俩的关系很是相似。但我在书信的开头,从来没有想过,也不好意思称呼“亲爱的爸爸”,估计当年我的父亲也不好意思称呼我“亲爱的儿子”。《傅雷家书》更让我受益的是他们父子俩在谈论音乐文化时,都以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处的环境所自然联系起来的相互之间的交流,这也激发了我和我父亲之间情感交流的深度以及谈话内容领域的宽度、广度,而且我们的书信来往也有了文学含量。二是《傅雷家书》许多内容让我了解到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文化的态度。同时,在书信来往中让我理性的了解了我父母亲的情感世界,让我明白了什么叫父爱、什么叫母爱、什么是家。之后第一封信的开头称呼,我加上了“亲爱的爸爸”,我父亲的来信中,也看到“亲爱的儿子”这样的字眼。至此,我们的书信交流中又多一份文化的涵养。以后和我父亲的书信来往中,都习惯的用“亲爱的”三个字来称呼。在我父亲来信说:“你的来信我都让你妈看了,说很温暖,不像以前干巴巴的”。我告诉父亲看了一本名叫《傅雷家书》的书,父亲也非常感兴趣,而且让我放假带给他。事虽隔多年,但当时的情景却历历在目。《傅雷家书》不但丰富了我的文化、音乐涵养,也增进了我和父亲母亲之间的情感交流。

等到了九十年代,当我想回过去再品读一下这本《傅雷家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忘记将它放置在哪个角落了。后来,我又去书店买了一本《傅雷家书》,但在品读的时却怎么也找不回当时那种感觉、那种味道。我在恍惚之间猛然意识到,找不回的又何止是这本书的味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