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组微信日志:《我和我的吉祥三组》
发布时间:2016-06-28 发布人: 邹野 字号: A A A

组名:吉祥三组

载歌载舞

口号:吉祥三组手拉手、我在你的梦中、你在我的心头、就像天天喝美酒。扎西德勒、兹莫格尼、扎西德勒、兹莫格尼!

3组组员和他们的队旗

2016年6月23日,这是我参加民族二班的第五天,很荣幸我是这个班“吉祥三组”(原创组)的组长,“官职”不大,却管了班级里最大的官“班长”,管了来自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五个地区五个民族十多位“艺术家”。从小学、中学、大学从来没有担任过“领导”的我非常喜欢这个职位,愿意来为同学们做好学习上的服务。

虽然每天忙忙碌碌的,但是为同学们付出,我非常高兴。我有信心和勇气当好这个小组长,决心一定要服务好这十多个人,并从中得到锻炼。我将认真领会“增强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促进少数民族艺术融合创新”的研修主题,引导组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与同学们一道,围绕当地文艺传承和创新课题开展研修交流,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民族文化与国际视野的融合、文艺与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及市场的融合中激发创新理念和思维,带领集体共同进步。我们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后面的路还很长,我相信“风雨彩虹”之后我们每天都会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一、《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文化的发展》

6月23日上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边发吉在二、三班综合课堂上作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文化的发展》的专题讲座,其深入浅出、声情并茂的精彩授课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边发吉授课


我们所处的时代

身为少数民族艺术家,应该努力去把握和表现我们民族和时代的精彩。而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间量词,它没有标准的长度规定。既可用于个人生命时段的划分,如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也可用于人类成长时段的划分,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还可用于社会生活时段的划分,如盛唐时代等等。时代引领我们的所思、所想、所行、所为。无论哪行哪业,必须要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如果仍以旧思维做事则会被时代所淘汰。边主席指出,人类发展分为崇神时期、农神时期、文艺复兴及工业革命时期、现代主义时期、后现代主义时期五个时期。

崇神时期是人类第一个文明时期,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较弱,特点是对“神”充满崇拜和敬畏。农神时期对应的是农耕文明时代,是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很快就被文艺复兴及工业革命时代所替代。第四个时期是现代主义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符号是文字,话语权掌握在知识分子手中。老师解释知识分子的话语权时,用了一个情境: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少女,刚订婚未婚夫就去参军了,两个情侣之间的沟通,中间硬生生加进来一个为姑娘读信和代笔的“知识分子”,听来让人莞尔,也让人唏嘘。后现代主义时期文化的符号是“图像”,话语权在“受众者手中”。噢,原来我们一直自嘲的“刘项原来不读书”的“读图”式阅读是这个时代的特点;而那些在网络上用揶揄、讽刺甚至漫骂的方式表达不满的网民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只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特点而已。我们所要做的,是正确认识,然后正确面对和引导,而不是除了批评和叹息之外的束手无策。后现代主义时期的特点还有“小说的解构化、诗歌的垮掉化、戏剧的荒诞化、音乐的无调化、美术的行为化、文化的多元化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这些特点反映到生活中的表现,就是“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文化和艺术已经从“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大审美,大狂欢”将成为这个时代文化的显著标志,人们只有通过“大审美、大狂欢”才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社会发展到现阶段,人的经济需求是最小的,“吃饭一张嘴,睡觉一张床”,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麻烦,所谓“贵招仇、富招怨,大福大祸紧相连”。在物质和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当今社会,人类只有插上文化和艺术两个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认真学习


文化的发展

那么,文化是什么呢?“文化”的学术定义目前理论界仍在争论中,但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文化的顶级叫“艺术”。这个宽泛的概念是争论各方都普遍认可的。

人类文化发展主要经历了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时期,不同的文化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农耕文化”的特点是“民以食为天”,小农意识强,极易自耗、自损、窝里反;崇尚皇权、重视权利、轻商轻学、缺乏创新精神和探求未知世界的动力;优点是坚韧、包容、具有极强的同化能力。“游牧文化”的优点是勇敢、敏捷,但移动性强,没有归属感,留不住;“海洋文化”的优点是危机意识强、能够通过团结合作把小力量聚成大能量。边发吉谈到,全世界的文化可以分为海洋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市井文化四种类型。

中国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国家,是三教合一的文化国家,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文化也从衰微的状态逐渐转为愈发强劲的态势。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发展时间内,曾经不是问题。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中可谓绝无仅有,也使许多人感到惊奇不解。不懂思想文化,又要对思想文化横加干预,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复杂,也是一个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有许多东西是好的。有许多东西是糟粕。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

边发吉指出,文化的价值在于服务人类、服务社会。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并且成为了我国的支柱型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意识形态、科技创新、工艺制作、参与体验四大类型,是当今新形势下经济调整、结构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文艺创作要融入各科知识、不断创新以增强文艺发展的生命力。


艺术的杂交

作为一位涉猎多种艺术门类的实践家和理论家,边发吉对当代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目前任何一个单独的艺术门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受众的审美需求,艺术形态和审美价值的多元性、非中心性,艺术门类之间的交叉互渗,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已经构成并将继续成为中国艺术乃至世界艺术的主要特征。因此对边发吉来讲,艺术及艺术家所处的时代是他思考和检验一切艺术问题的出发点。他激情澎湃地对学生说,正如汉赋之后出现唐诗、唐诗之后出现宋词、宋词之后出现元曲一样,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要产生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艺术,而这一伟大的艺术也必然要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时代精神,并将其精华呈现于这个时代的舞台上。而在他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他始终以一种更开阔的艺术视野,将一定的艺术理论和舞台手段与自己所要表现的艺术主题和审美理想结合起来,与当下中国受众的审美情趣结合起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结合起来,使之构成一种新的时代话语和艺术话语。

边发吉策划并导演了《玄光》《中华魂》《天缘》《梦幻西游》等多部大型杂技剧,这些作品充分彰显了他的创作理念和艺术特征。如在《梦幻西游》中,他以我国经典名著《西游记》为素材,从中抽象出几个人物符号,运用杂技艺术的表现形式,揭示了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包容忍让、积极向上、和谐共存”的思想理念。而所有的表演是以杂技技巧为核心,兼容了假定、虚拟和大写意的手法以及舞蹈、音乐、雕塑等多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给观众无限的遐想。更为重要的是,杂技技巧的选择较为完美地契合了每一环节的规定性情景,情景流动中隐含的故事情节也在观众的想象中呈现出整个剧目的艺术主题,使整场演出看起来既自由灵动、高潮迭起,又浑然天成、和谐统一。除杂技以外,边发吉还在大型综艺晚会以及戏剧领域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如河北梆子《长剑歌》在结构的整体把握上张合有度,表现手法千变万化。他要求音乐和唱腔设计在不脱离河北梆子本体语汇的基础上,大胆融入民族及通俗音乐的特色,极大地扩展了河北梆子音乐的表现力。在河北情景民歌演唱会《燕赵情》中的《小白菜》一场,舞台上出现了3个空间:作为叙述者歌唱演员的现实空间、抒情主人公小白菜的理想空间和小白菜思念母亲而幻化出来的幻想空间。叙述者动情的演唱、小白菜手持蜡烛对夜空长久的凝望、母亲以舞蹈语汇表现对女儿肝肠寸断般的思念之情,随着故事的演进和情感的流淌,3个空间自由流转,超越时空,超越生死,共同诉说着彼此的牵挂与关爱。边发吉所采用的这种多点式、时空自由流转以及虚实相间的舞台叙事手法,真正呈现出“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至爱真情。在大型综艺晚会《英雄河北》中,边发吉更是将自己的舞台艺术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大气、恢弘又富于变化的舞美设计,或雄浑或高亢的舞台音乐,庞大、规整的演出阵容,灯光、音响、色彩等快速撞击所造成的视觉冲击力,令人耳目一新。

当前很多大制作的舞台呈现越来越为业内专家和普通观众所诟病,边发吉的作品却能得到国内外观众长久的关注和喜爱,这其中的玄机正在于他能抓住每部作品的魂,无论多么宏大、壮阔的场面,忠实于生命本体和艺术本体的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升腾出来的美才是他关注的焦点。边发吉如此深邃、审慎的艺术理念和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的胆识和魄力,不仅得益于他深厚的艺术素养和对艺术、对时代敏锐的感受力,同时也得益于他对中西方美学和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清醒觉识。正如他的“杂交”艺术一样,他的艺术理论和舞台实践从根本上讲是在对中西方美学和文化“取其精华、除其糟粕、交互融合、杂糅共生”的基础上形成和运用的。不管哪一门类的艺术,边发吉进行创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彰显一种积极向上的艺术品格和愉悦心性的审美功效。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更加昭示出他的拳拳之心和浓浓情感。这样一位受西方艺术观念熏染并将其付诸实践的艺术家,骨子里眷恋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精神价值系统,这种眷恋无时无刻不渗透在他的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尽管工作繁忙,边发吉对艺术的探索、创新却从没停止,他坚信中国一句古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适合时代的创作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我们的艺术必须在创新中前进。艺术如果没有创新,必然要面临死亡。”边发吉强调,当今艺术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艺术家不能抱守残缺,必须要深入群众、扎根生活,密切关注受众者的文艺需求,按照艺术内在运行规律包括市场内在规律、艺术本身的内在运行规律进行创作,必须要在作品、包装、传播等各个方面独出心裁,让百姓喜欢、爱看。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


作者:民族二班学员 邹野


二、学员讲坛

学员讲坛可谓我们这一次培训的亮点,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半天时间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讲课和交流。

下午2:30,学员讲坛正式开始,来自云南迪庆的喻德华以自己的作品《祖国·扎西德勒》的创作开了一个很好的头,随后云南玉溪市滇剧院的钟林芸、青海省花儿艺术研究院杂技老师王志刚、甘肃舟曲的作曲刘原平、四川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的吴红、四川省阿坝州民族歌舞团的刘金桥等人都通过自己的创作、表演经历做了很好的发言。

这一次学员讲坛很成功,民族二班的3组、4组分别自拟主题,形式已经不限于单人授课的传统形式。每一组分别由三人讲解、进行创作经验的交流,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音视频、图片等辅助手段等形式,使得整个讲坛有观点、有内容、有深度、能够带给学员思考和启迪。真正实现了舞台艺术跨界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不同艺术元素的借鉴融合。

记录学习


三、组员感想

1、难得的机会来到研修班,短短的几天内通过几位老师的授课,收获颇多,对民族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各位同学的演讲非常精彩从舞蹈到杂技,戏曲,音乐创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分享了各自的创作作品,使得我从中吸取营养,开阔眼界,对艺术素养等各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使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会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

——甘肃学员德格嘉布

2、参加民族二班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这是一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全面系统的学习机会,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办法接触和学习的知识。让我的知识盲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开阔了视野,在思想上也有了新的飞跃和认识。我也按照院领导和老师们的要求转变身份、转换角色,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和态度,在专家老师们的讲座中认真领会,使自己的理论修养有所增强。参加这次学习是我的“加油站”和“充电器”,学习课程安排很紧张,但却给我加了“油”、充了“电”。我将用自己学到的新知识在实践中去运用,并努力填补自己的知识盲区,为将来家乡的文化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西藏学员巴达

3、通过几天的学习,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各位专家学者的讲座也是精彩万分,令我感受深刻。课下,我们也与班里的其他各领域的同学相互交流和学习。我将学以致用,将这次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我日后的艺术创作上。最后,特别感谢中国文联的各级领导和老师能给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文艺工作者们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

——西藏学员嘎珍

4、通过这次培训,增强我在以后工作中的信心。我将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实践。人生就是这样,每一次的学习就是一次实践的机会。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创新的理念与思维,也会对我未来的演艺工作产生巨大影响。我们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艺工作者需要这样的机会,需要这样一个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的机会。

——西藏学员旦增

5、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的真正含义。在当今多元化发展的信息时代,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在日后的创作中需要深思的问题是:我需要用什么手法,什么语言,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够真正打动观众,让观众所接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家,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作为新时期的群文工作者,我今后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创作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

——甘肃学员张红梅

6、几天来,我不断收获新知识,接受新理念。听各位老师的授课,和各位学员进行思想的交流碰撞,真是获益良多,感概万千。边发吉老师说:“艺术都是相通的,但一成不变的表演方式已经行不通了,艺术家要有价值,出产品,剧目要有稀奇、新鲜的东西才能抓住观众眼球。”他举出的几个相关事例让我觉得他就像是生活中的魔术师,生活中的沙子在他手中也可以变成黄金。我想这就是老师所说的“大融合、大审美、大追求”吧!我很感激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现在我不断消化几天来的所学知识,对未来的几天也充满了期待。

——云南学员钟林芸

7、今天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大、印象深刻,让我了解中国的文化起源时期与文化的时代。这几天的学习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学习期间,我对老师们授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回单位后我也会自学不同文化领域知识,用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青海学员王志刚

8、有幸来到北京听了顶级的老师的授课,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幸认识了各兄弟民族优秀的艺术家。我在老师的讲解和学员的交流中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的凝緊力,从中感受到了文学理论的重要性,艺术实践的包容性和服务性,更进一步提升了我对中华文明和少数民族独树一帜艺术的理解。我相信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会在少数民族曲艺发展和创新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川学员沙马木乌

9、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特别贴切我们基层文艺工作者的情况。经过近一周的学习,让我充满信心。我们的情怀,向下再向下;我们的目光,长远再长远。一切文艺作品的产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结合专业、多元、融合、跨界的体会。我们少数民族的文艺作品,一定要坚守住这一块阵地,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

——云南学员喻德华

摄影:民族二班学员扎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