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微信日志:聆听叶舒宪、郅敏授课有感
发布时间:2016-06-28 发布人: 李巍 字号: A A A

6月26日上午,民族二、三班学员来到中国雕塑院,先后参观了雕塑制作中心、吴为山雕塑作品展,聆听了中国雕塑院副院长、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郅敏副教授结合他多年从事雕塑艺术的创作感悟、体会,以及对吴为山雕塑艺术的理解,为学员作《雕塑人生》专题讲座。郅敏说,吴为山创作雕塑20余年,以写意手法,创作500余尊中外文化大家雕塑作品,他的《孔子》《老子》作品生动地表现了历史文化大家的风骨与精神世界,向世界呈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广阔的胸襟。2007年,吴为山创作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展工程大型组雕》,以独特的造型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劫难中中国民众的痛苦悲愤与对和平的渴望,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郅敏作《雕塑人生》主题报告

学员认真聆听和记录

在吴为山看来,以历史为素材创作出来的作品,就真正拥有感人的力量。吴为山对家国情怀的关注,不仅仅是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展工程大型组雕》中得以表达,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有感于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吴为山着手用作品凝固记录下时代风格,他就开始为历史文化名人塑像,一批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人雕塑,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历史文化名人非凡的精神世界,也向世界呈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广阔胸襟。近年来,吴为山还创作了红色题材、历史先贤、外国首脑、生活温情、民族题材等系列作品。

学员仔细观看、学习雕塑作品

郅敏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并留学美国顶尖的罗德岛艺术学院(RISD),之后赴法国研习雕塑,通览西方艺术。在对中西文化有了较为充分的理解之后,他又回到中国的文化母体中。郅敏以他独特的生命观、材料观、艺术观,坚实的造型能力和非凡的艺术创造力,来实践他的艺术理想。近日,郅敏的新作《河图洛书—万象》亮相中国美术馆。这是一组由几千片单体构成的大型陶瓷、金属装置作品,引来众人的目光。

在中国雕塑院领略了雕塑艺术的魅力后,下午,学员们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副主席叶舒宪教授的带领下探寻“丝路上未知的中国故事”。叶教授的讲座从三个方面开讲:一是文学人类学30年的介绍;二是丝路发展史之玉马佛丝的多米诺效应;三是中国信仰之根与神话历史。叶教授说,神话是中国文化最老的根却“养在深闺人未识”,神话作为一种我们几乎忘记的文化密码,能够从中看到我们有着怎样的原初观念。神话观念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现象,没有一种生物像人类这样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神话观念世界里。伴随着人类文化从大传统向小传统的演进,神话观念的变革也必然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其总体上的趋势在于,从虔诚的大传统神话观念信仰者,走向大传统神话的断裂,启蒙时代以来,古老的巫术神话观遭遇解构。

叶舒宪讲授《丝路上未知的中国故事》

华夏文明关于“西游”的想象,在先秦时代以昆仑山为边界。佛教传入中国后,才加上对印度等国的想象。原初的“西游”观念,要看书写西周帝王西游的《穆天子传》,它更接近文化的原型编码。叶教授还指出,神话是我们与祖先进行对话的唯一通道,是一个民族传统中最为古老的那条根。在亚洲,玉教信仰八千年,认为玉石代表天神和永生;在华夏,白玉崇拜三千年,认为各地不同玉石中唯有来自西域圣山昆仑山的和田玉才是天神和天命的代表物,和田玉中的白玉更是诸多神祇中的至上者之一。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直到秦汉时代,玉礼器的生产和使用情况约六千年延续不断,此起彼伏,屡次掀起高潮。其间以5300年前的安徽凌家滩文化玉敛葬和2000年前的西汉金缕玉衣,最为引人注目,堪称玉教神话信仰和神话观念驱动的世界文化奇观。最后,叶教授以“丝帛早休,佛不再传,神马望高铁,徒有兴叹。唯有玉石,运途依然”结束了讲座。

 

作者:李巍

摄影:王汉冰、穆吉布力·热合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