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院校友吴翔、苏娅菲与民族四班舞蹈、杂技领域学员开展创作交流
发布时间:2017-06-16 发布人: 民族四班学员 字号: A A A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你要从生活中去发掘能够拿到舞台上的每一个点滴,并赋予它一定的艺术表现力,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才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6月13日,研修院中青六期校友、江西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硕导吴翔和民族一期校友、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编导教研室编导苏娅菲,在与民族四班舞蹈、杂技领域的学员们交流时这样说道。


吴翔、苏娅菲与学员交流创作



学员提问


他们分别结合自己的艺术创作经历,以《葡萄熟了》《解放》《怒放的生命》《九儿》等作品为例,与学员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研讨会。



学员郭旗:两位老师的一些作品我都有看过,也很喜欢,想问一下老师的编导理念和方法是什么?


吴翔:舞蹈是一门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艺术,创作更需要想象力,我在舞蹈教学中常采用“编、教、演、研”的四位一体化模式。在编排少数民族舞蹈作品时,首先要了解地域文化,作品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等进行创作。


苏娅菲:少数民族舞蹈作品编排要因材施教、因地施教,要有主题、有思想,动作要具备语言化,队形和画面要有意向性。就比如作品《阿里路》中有这样流线形的队形变化,是结合了朝鲜族的地域特点,是具有代表性的。包括最后一幕托举的动作,都是来源于当地母亲远送孩子出征时站在山上眺望的情景。



学员邵燕:我来自新疆兵团,主要负责基层舞蹈编排工作,面对的大多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职工,请问老师面对非专业人群时,编排应注意什么?怎样解放他们的肢体语言,让舞蹈更具观赏性?


吴翔:舞蹈以形感、美感为主,群众舞蹈要接地气,在面对非专业演员时,他们在表演初期都是十分拘谨的,要多与演员交流,多观察分析,所以你更需要深入的去发掘他们身上的亮点,不要因为技法而刻意地表现技法,试着了解他们的形体和优势,再加以创作和引导,然后再融入到作品中。


苏娅菲:舞蹈动作本身就源于生活,在创作中可以多采用生活动作,加上节奏、赋予质感就可以编排出一些简单又明了的舞蹈动作。面对非专业舞者,要忽略追求美感,更多的去追求质感。比如在生活中人们从井中提水的动作,你做得细微了在舞台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你换一种方法,从肢体到形体都来表现提水,把细微之处放大化,让生活中的动作变成舞蹈动作,这样就有了出处,也有了意义。



学员余茂玲:怎样在民族舞蹈编排中做到保留传统,突破创新?


苏娅菲:题材要保留原滋原味,可以从切入点、呈现方式、形式上进行创新,例如从造型连接、动作连接、空间连接以及律动的分解、协调、配合上作改变,或者借助道具进行创新。



学员热依汗古丽·吐尔逊:在学校的时候我也学习了专业的编舞技法,所以在创作中会以专业的角度去编排,将维吾尔族舞蹈和现代舞巧妙地融合。但是在回到家乡之后,面对我们的群众,他们更喜欢原汁原味的维吾尔族舞蹈,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就遇到了一定的瓶颈,这种现状该怎么改变呢?


苏娅菲:首先要了解现代舞的概念,它没有明确的界线。就像我刚刚提到的,在民族舞蹈创作时,可以从表现手法上换一种方法,在把握民族舞蹈特点的同时,可以借鉴现代舞的技法,加以拆分、细化,慢慢渗入、大胆创新。比如作品《踩鼓》,你听它的音乐节奏,很清晰,依然是苗族的音乐特色,我用了拆分节奏的办法,这一点就结合了部队舞蹈特色,一令一动,反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民族四班二组郭文珠、一组李艳艳

图:李艳艳

分享到: